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胀气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棘手的病症。它不仅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长性能,严重时还会导致猪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猪胀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饲料品质与搭配、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猪群的健康状况等。深入了解猪胀气的病因、症状表现,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与防控方案,对于保障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猪群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猪胀气的病因剖析

一、饲料因素

1. 饲料霉变:饲料在储存过程中若受潮或保存不当,极易被霉菌污染,产生诸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霉菌毒素会损害猪只的胃肠道黏膜,破坏其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产气增多,最终引起猪胀气。例如,长期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猪只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气体积聚在肠道内。

2. 饲料搭配不合理:饲料中粗饲料比例过高或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含量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足等,会影响猪只的消化过程。猪只难以充分消化高纤维饲料,导致饲料在肠道内发酵异常,产生过多气体。另外,饲料中钙、磷等矿物质比例失调,也会干扰猪只的正常生理代谢,间接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增加胀气发生的风险。

3. 突然更换饲料:猪只的胃肠道对特定的饲料已经适应,突然更换饲料会使胃肠道一时难以适应新的饲料成分和质地,导致消化紊乱。这种消化功能的紊乱会促使肠道内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发生改变,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引发胀气。

二、疾病因素

1. 肠道细菌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在猪只肠道内大量繁殖,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肠道胀气。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不仅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还会改变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气体产生和吸收失衡。大肠杆菌感染时,会释放内毒素,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蠕动减缓,气体排出受阻。

2. 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感染猪只后,会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肠道黏膜受损后,消化酶分泌减少,食物消化不完全,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引发胀气。而且病毒感染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加重肠道功能紊乱。

3. 寄生虫感染:蛔虫、绦虫等寄生虫在猪只肠道内寄生,会损伤肠道黏膜,夺取营养物质,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还会刺激肠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排出不畅,造成胀气。

四、管理因素

1. 饲养密度过大:猪只饲养密度过大时,猪只活动空间受限,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会导致猪只内分泌失调,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同时,高密度饲养环境下,卫生条件难以保证,有害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增加猪只感染疾病的风险,进而引发胀气。

2. 饮水不足或水质不佳:充足且清洁的饮水是猪只正常生理代谢和消化功能的保障。饮水不足会导致猪只便秘,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发酵产生气体。而水质不佳,如水中含有过多的杂质、重金属或微生物,会刺激胃肠道,引发胃肠道炎症,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胀气。

3. 通风不良:猪舍通风不良会使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这些有害气体会刺激猪只的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降低猪只的抵抗力。同时,不良的空气质量会影响猪只的采食和消化,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胀气的发生几率。

四、其他因素

1. 温度变化:猪只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尤其是仔猪和保育猪。突然的温度下降或昼夜温差过大,会使猪只受到冷应激,导致胃肠道蠕动减缓,消化酶活性降低,食物在肠道内消化和排空时间延长,容易发酵产气,引发胀气。

2. 药物使用不当:在猪只疾病防治过程中,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驱虫药等药物,可能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平衡,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肠道胀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多种有益菌的生长,为产气有害菌创造生长繁殖的机会。

猪胀气的症状表现

轻度胀气

   轻度胀气的猪只通常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基本正常,但会出现腹部轻微膨胀,触摸时能感觉到肠道内有气体积聚。在安静状态下,可听到轻微的胃肠蠕动音增强或有气过水声。猪只可能会偶尔表现出不安,如轻微的拱背、踢腹等动作,但不影响其正常活动和生长。

中度胀气

   中度胀气的猪只精神萎靡,采食明显减少。腹部明显膨胀,腹壁紧张,叩诊时发出鼓音。胃肠蠕动音减弱或不规律,有时可听到明显的气体窜动声。猪只表现出明显的腹痛症状,频繁出现拱背、蹲伏、回顾腹部等动作,喜欢卧地,不愿活动,体温可能略有升高。

重度胀气

   重度胀气的猪只精神高度沉郁,呈昏睡状态,食欲废绝。腹部极度膨胀,腹壁紧绷发亮,甚至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急促,呈腹式呼吸。猪只站立不稳,四肢无力,常呈犬坐姿势,体温升高。此时若不及时治疗,猪只很快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猪胀气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1. 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对于轻度和中度胀气的猪只,可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吗丁啉(多潘立酮),按照每千克体重0.2 - 0.3毫克的剂量口服,每天2 - 3次,可有效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气体排出。也可使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02 - 0.05毫克,每天1 - 2次,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加快气体和内容物的排出。

2. 制酵剂:为抑制肠道内气体的产生,可使用制酵剂,如鱼石脂。对于体重50千克左右的猪只,可将鱼石脂2 - 5克溶于适量温水中,一次灌服。鱼石脂能抑制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减少气体产生。

3. 抗生素治疗:若胀气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阿莫西林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按照每千克体重10 - 15毫克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 5天。也可使用林可霉素,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

4.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调节:对于因胀气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猪只,需要及时进行补液和调节电解质平衡。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等,同时补充适量的氯化钾、碳酸氢钠等电解质,以维持猪只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补液量根据猪只的脱水程度而定,一般轻度脱水每千克体重补充50 - 80毫升,中度脱水每千克体重补充80 - 120毫升,重度脱水每千克体重补充120 - 150毫升。

物理治疗

1. 按摩腹部:对于轻度胀气的猪只,可通过按摩腹部来促进气体排出。将猪只保定后,用手掌在其腹部进行顺时针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天按摩3 - 4次。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既能刺激肠道蠕动,又不会对猪只造成伤害。按摩能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体外。

2. 直肠放气:当猪只胀气严重,气体难以自行排出时,可采用直肠放气的方法。先将猪只保定,然后用肥皂水润滑肛门和手指,将手指缓慢插入直肠内,通过手指的搅动或按压,使肠道内的气体排出。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若直肠放气效果不佳,可使用胃管插入直肠,连接注射器,进行抽气。

营养支持

1. 调整饲料:对于胀气猪只,应暂停饲喂原饲料,改为饲喂易消化、低纤维的饲料,如米粥、麦麸粥等。这些饲料易于消化吸收,能减轻胃肠道负担,有助于恢复胃肠道功能。同时,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

2.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治疗过程中,可给胀气猪只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维生素,以及钙、磷、锌等矿物质,以增强猪只的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维生素B族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矿物质对于维持猪只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酸碱平衡至关重要。

猪胀气的综合防控措施

优化饲料管理

1. 保证饲料质量:严格把控饲料采购环节,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避免采购发霉变质、受污染的饲料。对采购回来的饲料要妥善储存,保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良好,防止饲料受潮霉变。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如发现有霉变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2. 合理搭配饲料:根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控制粗饲料的比例,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同时,要注意饲料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避免过高或过低。可定期对饲料进行营养成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饲料配方。

3. 逐渐更换饲料:在需要更换饲料时,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避免突然更换。一般在7 - 10天内逐渐增加新饲料的比例,减少旧饲料的比例,让猪只的胃肠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饲料,从而降低因饲料更换引起的消化紊乱和胀气风险。

强化疾病防控

1. 加强疫苗接种: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按时给猪只接种相关疫苗,如猪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引发的胀气。同时,对于易引发胀气的细菌性疾病,如产气荚膜梭菌病,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氢氧化钠、戊二醛等。消毒能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减少猪只感染疾病的机会。同时,要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降低有害微生物的浓度。

3. 定期驱虫: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寄生虫感染情况,定期进行驱虫。一般仔猪在3 - 4周龄、6 - 8周龄各驱虫一次,育肥猪在3 - 4月龄驱虫一次,种猪每年驱虫3 - 4次。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高效、安全的驱虫药物,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驱虫,以减少寄生虫对肠道的损害,预防因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胀气。

改善饲养管理

1.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根据猪只的品种、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一般保育猪每平方米饲养10 - 15头,育肥猪每平方米饲养8 - 10头。合理的饲养密度能为猪只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减少应激反应,有利于猪只的健康生长,降低胀气的发生几率。

2. 提供充足清洁饮水:确保猪只随时能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定期检查饮水系统,保证水质符合卫生标准,避免水中含有过多杂质、微生物或有害物质。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酸化剂或消毒剂,如柠檬酸、次氯酸钠等,既能调节饮水的酸碱度,又能杀灭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保障猪只的饮水安全。

3. 加强猪舍环境管理:保持猪舍内温度、湿度适宜,定期通风换气,控制有害气体浓度。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采用安装水帘、风扇等措施;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如增加垫料、封闭猪舍门窗等。良好的猪舍环境能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预防胀气的发生。

加强日常监测

1. 观察猪只健康状况:饲养人员要加强日常巡查,密切观察猪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粪便等情况。每天至少巡查3 - 4次,及时发现异常猪只。一旦发现猪只有胀气的早期症状,如腹部轻微膨胀、采食减少等,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邀请兽医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标的检测,以及胃肠道功能的检查。可每月对猪群进行一次抽检,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定期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猪群中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胀气等疾病的发生。

结论

猪胀气是猪场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问题,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饲料、疾病、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治疗猪胀气时,应根据猪只的具体症状和病因,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及时缓解症状,促进猪只康复。同时,为了有效预防猪胀气的发生,猪场管理者必须从优化饲料管理、强化疾病防控、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日常监测等方面入手,制定并实施全面的综合防控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防控,可降低猪胀气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养殖效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和防控方案,以应对猪胀气问题带来的挑战。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