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外伤在养猪生产中极为常见,其成因复杂,对猪只健康和养殖效益影响显著。本文深入剖析猪外伤的类型、病因、诊断方法,详细阐述治疗原则、各类治疗方法、护理要点以及预防措施,旨在为养猪从业者提供全面、科学且实用的猪外伤防治方案,有效降低猪外伤带来的损失,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在规模化和散养的养猪环境里,猪外伤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日常的猪只争斗、设施刮擦,到意外的碰撞、咬伤等,外伤的发生频率较高。外伤不仅使猪只承受痛苦,影响其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外伤若处理不当引发感染,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成本和难度。因此,深入了解猪外伤的治疗与护理,对保障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意义重大。
二、猪外伤的类型
(一)擦伤--猪只在粗糙地面、墙壁、栏杆等物体表面摩擦时易发生擦伤。
(二)刺伤--尖锐物体如铁钉、竹签、铁丝等是造成刺伤的主要原因。
(三)切割伤--锋利的器具如刀具、玻璃碎片等可造成猪的切割伤。
(四)撕裂伤--猪只之间的争斗、被其他动物攻击或在狭窄通道中强行通过都可能引发撕裂伤。
(五)挫伤--猪只受到外力撞击,如被车辆碰撞、从高处跌落、被其他大型动物顶撞等,会导致挫伤。在猪舍建设不合理,存在高低落差大的区域,或者猪只运输过程中保护措施不到位时,容易发生此类损伤。挫伤不仅损伤皮肤和皮下组织,还可能影响内部器官。
三、猪外伤的诊断
(一)临床症状观察
仔细检查猪只的伤口,观察伤口的位置、大小、形状、深度。如擦伤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浅表损伤,有擦痕和少量渗血;刺伤伤口小而深,可能有异物残留;切割伤伤口边缘整齐,出血较多;撕裂伤伤口不规则,组织损伤严重;挫伤处皮肤可能出现淤血、肿胀。同时,关注猪只的全身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受伤严重的猪只可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伤口感染或怀疑有内部器官损伤的猪只,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并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猪外伤的治疗原则
(一)止血
出血是外伤常见且需紧急处理的问题。对于小血管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按压数分钟,一般可止血。对于较大血管出血,可使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压力,避免造成组织坏死。也可在伤口处撒上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再进行包扎。
(二)清创
及时彻底的清创是防止伤口感染、促进愈合的关键。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异物、血凝块等。对于较深的伤口,需用镊子或探针小心清理内部的杂物。然后用 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杀灭可能存在的厌氧菌。再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要大于伤口周边 5 - 10 厘米。
(三)抗感染
外伤后的猪只易发生感染,需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在清创后,可在伤口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对于伤口较大、污染严重或有全身感染症状的猪只,需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确保用药的有效性。
(四)促进伤口愈合
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可使用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和方法。例如,在伤口上涂抹康复新液,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对于较大的伤口,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可进行缝合,减少伤口面积,促进愈合。同时,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猪只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伤口愈合。
五、猪外伤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 消毒防腐药:常用的有碘伏、酒精、新洁尔灭等。碘伏刺激性小,消毒效果好,可用于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消毒;75%酒精主要用于皮肤消毒,但对伤口刺激性较大,一般不用于伤口内部消毒;新洁尔灭可用于冲洗伤口,能杀灭多种细菌。
2. 抗生素:根据伤口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轻度感染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 2 - 3 万单位,每天 2 - 3 次;对于耐药菌感染或严重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噻呋,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 5 - 10 毫克,每天 1 - 2 次。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疗程和剂量,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产生。
3. 止痛药:对于疼痛剧烈的猪只,可适当使用止痛药。如安乃近,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 0.2 - 0.5 克,可缓解疼痛症状,减轻猪只的痛苦,有利于其恢复。
(二)手术治疗
1. 缝合术:对于伤口较大、难以自行愈合的伤口,在清创后进行缝合。先用丝线或可吸收缝线将伤口边缘对齐缝合,间距根据伤口大小和部位确定,一般为 0.5 - 1 厘米。缝合时要注意避免缝得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确保伤口对合良好。缝合后要对伤口进行包扎,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
2. 清创引流术:对于深部伤口或有脓肿形成的伤口,需进行清创引流术。在局部麻醉下,切开伤口,彻底清除内部的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然后放置引流条,如橡皮引流条、凡士林纱布引流条等,使伤口内的渗出物排出体外,促进伤口愈合。引流条要定期更换,保持引流通畅。
六、猪外伤的护理要点
(一)隔离护理
将受伤猪只转移到单独的隔离栏舍,避免其与其他猪只再次发生争斗或受到挤压,同时便于观察和护理。隔离栏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温暖,提供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
(二)伤口护理
定期检查伤口,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粪便、尿液等污染伤口。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更换伤口敷料,一般每天或隔天更换一次,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调整更换频率。
(三)营养护理
为受伤猪只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豆粕、鱼粉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锌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多维素和矿物质添加剂,或给予青绿饲料,如胡萝卜、青菜等。
(四)运动护理
在猪只伤口愈合初期,要限制其剧烈运动,避免伤口裂开或影响愈合。随着伤口逐渐愈合,可适当增加猪只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可在隔离栏舍内设置一定的活动空间,让猪只进行适度的活动。
七、猪外伤的预防措施
(一)优化猪舍设施
1. 选用质量可靠、设计合理的猪栏和养殖设备。猪栏的栏杆间距要适中,避免猪只头部或四肢卡住;栏舍边角要圆滑,无尖锐突起。地面要平整、防滑,可采用防滑地砖或铺设垫料,减少猪只滑倒受伤的几率。
2. 定期检查和维护猪舍设施,及时修复破损、老化的部件。如更换松动的铁钉、修补破裂的围栏、清理地面的杂物等,确保猪舍环境安全。
(二)合理的饲养管理
1. 控制猪只的饲养密度,按照猪只的品种、年龄、体重、性别等进行合理分群饲养。一般每栏饲养数量不宜过多,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猪只之间的争斗和挤压。
2.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时定量投喂饲料,保证猪只充足的饮水,避免因争抢食物和水源引发冲突。同时,合理安排猪只的运动时间,增强猪只体质。
(三)加强人员培训
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在进行疫苗注射、采血、阉割等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猪只受伤。同时,工作人员在猪舍内工作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猪只。
(四)做好疾病防控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可导致猪只行为异常的疾病,如猪瘟、口蹄疫等,要及时防控,避免因疾病引发猪只外伤。同时,做好猪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杀灭蚊蝇、老鼠等害虫,减少疾病传播媒介。
八、结论
猪外伤的治疗和护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全面掌握外伤的类型、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措施,以及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预防。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科学合理的治疗、细致入微的护理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外伤的发生率,提高受伤猪只的治愈率,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养殖户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猪外伤防治知识,加强日常管理,为猪只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养殖环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