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影响公共卫生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猪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养猪场户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降低猪乙型脑炎的发生和危害。
一、引言
猪乙型脑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公猪感染后可出现睾丸炎,严重影响种猪的繁殖性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猪乙型脑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公共卫生意义。
二、病原学
猪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 40 - 50nm,有囊膜,表面有糖蛋白纤突。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 JEV 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感染后,病毒在其体内大量繁殖,血液中病毒含量较高,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和人。此外,感染的马、牛、羊、鸟类等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但它们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相对较小。
(二)传播途径
1. 蚊虫叮咬传播:这是猪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库蚊、伊蚊和按蚊等多种蚊虫均可传播 JEV,其中三带喙库蚊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猪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当蚊虫再次叮咬其他易感动物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
2. 垂直传播:妊娠母猪感染 JE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胎儿发病和死亡,这也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易感动物
猪对 JEV 普遍易感,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最为易感。其他动物如马、牛、羊、犬、猫、鸟类等也可感染,但发病率相对较低。人对 JEV 也有易感性,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四)流行特点
1. 季节性:猪乙型脑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 7 - 9 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随着气温下降和蚊虫数量减少,发病率逐渐降低。
2. 地区性:本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温带地区则呈季节性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发病率一般高于北方地区,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3. 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新疫区,猪乙型脑炎常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老疫区,由于猪群对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相对较低。
四、临床症状
(一)妊娠母猪
妊娠母猪感染 JEV 后,通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在妊娠早期感染,可导致胚胎死亡、吸收,母猪出现返情现象;在妊娠中期感染,可引起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产出的死胎大小不一,皮肤有出血点或坏死灶;在妊娠后期感染,母猪可产出部分正常仔猪,但这些仔猪可能携带病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部分母猪在分娩后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公猪
公猪感染 JEV 后,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多为单侧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发病初期,睾丸肿胀、疼痛,质地坚硬,温度升高;后期睾丸逐渐萎缩,失去繁殖能力。部分公猪还可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三)仔猪
仔猪感染 JEV 后,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可达 40℃ 以上,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随后出现共济失调、转圈运动、抽搐、痉挛等神经症状,严重时倒地不起,四肢划动,最后衰竭死亡。部分耐过的仔猪可留下后遗症,如生长发育迟缓、痴呆等。
(四)育肥猪
育肥猪感染 JEV 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粪便干燥等,一般经过 1 - 2 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某些情况下,育肥猪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和死亡。
五、病理变化
(一)妊娠母猪
病死母猪的子宫黏膜充血、出血,胎盘水肿、坏死。流产或产出的死胎、木乃伊胎可见皮下水肿、出血,胸腔和腹腔内有积液,肝、脾、肾等实质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二)公猪
病变主要集中在睾丸。睾丸实质充血、出血,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严重时睾丸实质软化、液化。附睾肿大,质地变硬,表面有出血点。
(三)仔猪
病死仔猪的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表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脾脏肿大,边缘有梗死灶。肾脏肿大,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出血。
六、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猪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在夏秋季,若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公猪出现睾丸炎,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同时结合病理变化,应怀疑为本病。但临床诊断只能作为初步判断,确诊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
七、综合防治措施
(一)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是预防猪乙型脑炎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猪乙型脑炎疫苗可供选择,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养猪场户应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1. 免疫程序:种公猪和妊娠母猪在每年的 3 - 4 月份,即蚊虫繁殖季节前 1 - 2 个月,肌肉注射猪乙型脑炎疫苗 2 头份,间隔 2 - 3 周后再加强免疫 1 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 1 - 2 个月免疫 2 次,方法同成年母猪。仔猪在 60 - 70 日龄时首免,肌肉注射 1 头份;3 - 4 周后加强免疫 1 次,肌肉注射 2 头份。
2. 免疫注意事项:在免疫接种前,应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猪群处于健康状态。疫苗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和使用,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疫苗注射剂量准确、部位正确。免疫接种后,应密切观察猪群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加强饲养管理
1. 做好环境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对猪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碘伏等消毒剂。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水,防止蚊虫滋生。
2. 合理密度饲养:根据猪的品种、年龄、体重等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猪群过于拥挤,保证猪只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采食、饮水位置。
3.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饲料的储存和保管,防止饲料发霉变质。
4.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夏秋季高温季节,要做好猪舍的防暑降温工作,可采用安装水帘、风扇、遮阳网等措施,降低猪舍温度,减少热应激对猪群的影响。
(三)蚊虫防控
1. 物理防蚊:在猪舍门窗、通风口等部位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蚊虫进入猪舍。在猪舍内悬挂灭蚊灯、电蚊拍等,捕杀进入猪舍的蚊虫。
2. 化学灭蚊:定期在猪舍周围、污水沟、杂草丛等蚊虫滋生场所喷洒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氯菊酯等,杀灭蚊虫幼虫和成虫。也可在猪舍内使用蚊香、杀虫剂气雾剂等进行驱蚊。
3. 生物防控:在猪场内养殖一些食蚊昆虫,如蜻蜓、蝙蝠等,利用生物天敌控制蚊虫数量。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
养猪场户应加强对猪群的疫情监测,定期采集猪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及时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一旦发现猪乙型脑炎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扑杀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五)病死猪处理
对病死猪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出售或食用。可采用焚烧、深埋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传播和环境污染。
八、结论
猪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采取疫苗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蚊虫防控、疫情监测与报告以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乙型脑炎的发生和传播。养猪场户应充分认识到猪乙型脑炎的危害性,高度重视防控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防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猪群健康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猪乙型脑炎防控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共同做好猪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