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与结构:猪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有双层衣壳,病粒子直径为65-75nm的20面体。电镜下可见双层衣壳、单层衣壳的病毒粒子和髓核三种形态,只有双层衣壳的病毒粒子具有感染性。
-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4℃下能保持形态完整,加热至56℃经1小时不能灭活,对乙醚、氯仿、去氧乙酸钠有抵抗力,在pH3-10的环境中仍具传染性,在粪便中可耐受60℃ 30分钟,18-20℃时至少可耐受7-9个月。
- 传播途径:主要存在于病猪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经消化道使易感猪感染,也可通过母猪产子排毒传播,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散播传染。
- 易感群体: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60日龄以内的仔猪更易发病,发病率一般在50%-85%。
- 流行季节: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有些地区呈终年流行。
临床症状
- 仔猪: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吃奶后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初生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10-21日龄仔猪症状较轻,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
-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一般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可持续性排毒。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
防治措施
- 治疗: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现病猪用葡萄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给病猪自由饮用,同时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执行兽医防疫措施,增强猪的抵抗力。在流行地区,可用轮状病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苗对产前母猪预防注射,同时让新生仔猪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体保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