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猪场猪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场址选择不当

规模化养猪场在场址选择上要严格要求,但有部分猪场大多不注意场址的选择,有的把猪场建立在农村、学校、居民区附近;有的将猪场建立在皮革厂、化工厂附近;有的把猪场建立在溪、河、公路附近。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农田、果园、林地、苗圃等用地消纳粪便,弊端很多。这样的选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对猪场的防疫极为不利,客观上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2、建设布局不合理

规模化猪场建设布局要严格要求,但有的猪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开;有的猪场虽然相对分开,但也不够规范;有的猪场为了节约资金,建造猪舍不合要求,不具备防疫、隔离、消毒设施;有的猪场没有建设围墙与外界隔离,进入生产区没有消毒通道,净道和污道没有分开;有的猪场几栋猪舍连在一起,猪舍与猪舍之间距离不足5米,未满足通风、采光、防疫的要求;有的猪场大门口处、生产区入口处、逐栋猪舍门口处未设立消毒池;有的猪场没有配套建设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粪便、污水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场地;有的猪场没有建设引进猪只的隔离舍,有的猪舍没有建病猪隔离舍。一旦发生疫病无法采取疫病隔离措施,疫病很快在场内流行,甚至威胁整个猪场的安全。

3、防疫制度管理不健全

据了解,有些规模化猪场没有按农业部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管理制度。有些猪场虽然有防疫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定”与“行”相分离,推广不到位。饲养人员进场不更衣、不换鞋,车辆、用具没有严格消毒,也不重视猪舍周围环境的常规消毒。有些猪场饲养人员没有坚守工作岗位,串舍现象严重,没有固定的饲养用具,用具不分幢使用;有些猪场休假日场内的饲养人员没有在生活区净化处理;有些猪场所需的肉类随便到鱼肉菜市场购买;有些猪场没做好引进猪只的隔离消毒工作;场区饲养猫犬等动物。

4、消毒意识薄弱

据调查,部分规模化猪场业主消毒意识薄弱,对猪场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规范的消毒制度,消毒工作虽然做了,但留下很多死角。有的猪场业主不懂得消毒的作用,怕麻烦,根本就不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部分规模猪场只有在其他地方发生疫情时才会设立消毒池,加强环境消毒,平时很少见到消毒措施。至于消毒室就更少了,只是简单地换一下衣服,加上车辆人员进出频繁,没有做好消毒工作,这无疑为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一贯式连续模式不利于疫病的控制

目前,部分规模猪场,尤其是小规模猪场,常常在一个区域里把小猪、中猪、育肥猪养在一起,有的甚至在同一猪舍里混养小猪、育肥猪,形成了一个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且从开始养猪就连续下去,育肥猪还未出栏,新的猪又进圈饲养,猪场没有间歇的时间。这一贯式连续生产模式无法进行空栏舍的消毒。

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化猪场猪只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猪场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的猪场业主有的自己到兽药店、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邻县兽药店、饲料经营者手中购买,也有的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过来。这些疫苗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重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目前,已有个别猪场(户)出现了部分猪只免疫失效的现象。

没有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据了解,个别养猪场未进行抗体监测,对源抗体水平也不清楚,导致疫苗接种过早或过晚,病毒活疫苗被机体内抗体部分甚至完全中和,不能有效刺激抗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或者机体应答水平尚未达到保护水平,猪只已感染,甚至已经发病;将个体或个体以上有干扰反应的活疫苗同时接种,由于可能互相影响以致机体对活体疫苗的抗体应答显著水平低,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不严

无害化处理不严,给病原体造成存活繁殖的机会。

环保意识淡薄

规模化猪场业主粪便、污水处理意识淡薄,设施简陋、处理能力低,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不强,对粪便、污水处理的意识差。有的规模化猪场根本没有粪便、污水处理设备系统,有的虽有处理设备,但由于会增加生产成本并没有实际开展工作。有部分规模猪场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生产的粪便,客观上形成了严重的农牧脱节,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后,容易出现规模化猪场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环境意识淡薄,没有妥善处理粪便、污水,不能有效地杀死粪便中的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这会引起疫病的发生。

(二)疫病防治观念落后

目前,一些养猪场(户)对疫病防治的观念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治疗轻预防

许多养猪场(户)在疫病防治上,往往更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他们通常是在猪只出现临床症状后才进行治疗,而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经济损失较大。实际上,预防疫病的发生是更为重要的,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盲目用药

一些养猪场(户)在疫病防治上存在盲目用药的问题。他们往往在没有明确病原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还可能对猪只的健康造成损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和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忽视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些养猪场(户)在疫病防治上往往忽视了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他们可能没有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或者消毒工作不彻底;可能没有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导致猪舍内环境恶劣;可能没有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场,导致病原体被带入猪场。这些做法都增加了疫病发生的风险。

二、养猪场猪疫病防治的解决措施

针对养猪场猪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饲料

要保证饲料、饮水的新鲜和卫生,凡是含有毒物质和不干净、有污染的饲料,如霉烂、腐败、变质等饲料,均不能充作饲料喂猪。且饲料要多样化合理搭配,才能保证猪体发育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喂食时要定时定量,少喂勤添。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猪舍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饲养管理用具和设备经常洗涤,保持清洁,确保生活环境做到冬暖夏凉。

做好日常观察

饲养技术人员应每天早晚深入猪舍巡视,检查舍内外卫生状况,观察猪群精神、运动、采食、饮水及粪便情况。对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如将异常变化的猪剔出,送隔离舍观察,报告兽医技术员进行确诊和处理。

(二)完善防疫制度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养猪场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如饲养管理制度、防疫卫生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规范养猪场的管理行为,提高疫病防治的效果。

建立消毒制度

建立消毒制度是预防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养猪场应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包括消毒的时间、方法、药物选择等。同时,要确保消毒工作的彻底性,不留死角。常用的消毒药品有可佳、消毒灵、84消毒液等。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消毒药品的效能结合疫病种类合理更换消毒药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使用药品消毒剂必须合乎以下原则:容易购买、价格便宜、可大量储备、消毒效果确实可靠、使用方法简单方便。

加强人员进出管理

为防止和杜绝人员携带病原进入猪场,凡是进入猪场的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出猪场时更换个人鞋和脱下工作服。同时,要做好进出人员的消毒工作,确保他们不会将病原体带入猪场。此外,还要谢绝外人参观,减少猪场与外界的接触机会。若必须参观时,参观者应在更衣室换上场内备有的工作服和工作鞋,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猪舍,且不可随意走动。

(三)科学免疫接种

制定免疫计划

养猪场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免疫计划应包括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剂量等。同时,要确保疫苗的来源可靠,质量有保障。

规范免疫操作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确保操作规范。疫苗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确保没有变质或破损。接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接种部位和接种方法,确保疫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做好接种记录,以便后续跟踪和监测。

加强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是评估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养猪场应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对于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的猪只,应及时进行补免。

(四)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

养猪场应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制度,明确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流程。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包括焚烧、深埋、化制等。在选择处理方法时,应考虑处理效果、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病死猪,养猪场应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制度进行处理。严禁将病死猪随意丢弃或出售给不法商贩。同时,要做好无害化处理记录,以便后续跟踪和监管。

(五)提高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猪场环境管理

养猪场应加强猪场环境管理,确保猪舍内外环境整洁、干燥。要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同时,要做好猪场周围的绿化工作,减少蚊蝇等害虫的滋生。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养猪场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减少猪场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对于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和更衣制度。同时,要做好进出车辆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通过车辆传播。

做好猪只引进和隔离工作

在引进新猪只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工作。新引进的猪只应在隔离舍内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入大群。同时,要做好猪只的转运和运输工具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在运输过程中传播。

三、结论

养猪场猪疫病防治是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养猪场猪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应加强饲养管理、完善防疫制度、科学免疫接种、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提高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以及提高养猪场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