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阴性的猪场,生长阶段的猪群成活率可以达到96%以上,一些高水平的猪场可以达到99%。但是蓝耳阳性猪场或者是蓝耳不稳定猪场的生长阶段猪群成活率通常在60%-95%不等。如何尽可能的提高此健康度的保育猪育肥成活率,一直是很多一线管理人员与兽医困扰的问题。

笔者通过驻场管理蓝耳不稳定的猪群,显著提高了此阶段的生产成绩,给大家分享几点能够提高蓝耳阳性保育猪成活率的经验。

01

坚持猪场蓝耳病净化路线是长期竞争力基本保障

蓝耳病对养猪经济影响巨大,美国每年因蓝耳病造成直接损失在6-8亿美元,根据曲向阳博士研究报告,感染蓝耳病的猪群,每头母猪损失可达到1493元/头,保守估计中国每年因蓝耳病经济损失超过200亿人民币。蓝耳病造成的直接生产损失:导致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上升至15%-50%,母猪流产率增加10%-20%。母猪窝均产活仔数减少2-3头。感染猪只日增重减少10%-15%,出栏时间延长10-20天,饲料转化率下降0.1-0.3,饲料成本增加等等这些影响。

因此,猪场在想办法提高生长猪群成活率时,从长期竞争力提升维度,应首先考虑将蓝耳病毒彻底净化出去。坚持蓝耳病的净化路线是每一个猪场都必须实践的方向。而净化后,是否需要免疫蓝耳疫苗,则需依靠各猪场的生物安全风险来决策。

断奶仔猪的高阳性率对保育育肥猪生产成绩影响巨大。笔者在一个一体化猪场蓝耳病净化中,历时3小个月逐步将断奶仔猪蓝耳抗原转为阴性,并维持断奶猪抗原阴性状态,下图1为断奶仔猪蓝耳抗原监测情况。下文所采取的措施均在此猪场蓝耳不稳定阶段所获得的经验,以此为大家分享。

图1.断奶仔猪蓝耳抗原监测

02

找到本场的保育猪群发病规律

➤ 保育猪发病日龄

每个猪场的蓝耳病感染状态与阶段不一致,断奶后仔猪的蓝耳爆发时间与损失也不一致。但对于单一来源的断奶仔猪(尤其是两点式饲养或一体化猪场),保育猪的蓝耳感染和发病是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统计保育猪的每日死亡数进行分析,例如下图2,统计保育一个单元的全程的死亡数。可以明显看出,在45日龄开始猪群出现了死亡,并在50-55日龄达到高峰,在60日龄之后猪群日死亡数开始下降。通过连续统计猪群死亡数,如果都符合这一规律,那么本场的保育猪群的发病规律(爆发日龄、持续时间、死亡率等)基本可以确定。

图2.保育猪日龄与死亡数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日龄与病弱猪数量进行统计,也可以确定猪群在哪一阶段开始感染加剧。

同时也可以通过饮水量和采食量的统计,一旦采食量下降或长时间未增长,可以确定猪群出现了疾病问题。

➤ 保育猪临床症状

发病日龄确定后,就需要确定发病期间的临床症状,例如下图3,对于蓝耳病活跃的保育猪群,在发病期间临床表现主要以瘦弱、腹式呼吸、腿痛、脑炎为主,这些均是蓝耳病及继发感染所导致的临床症状。

图3.保育猪临床症状占比

在确定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后基本可以确定保健方案的用药时间和主要使用的药物。

03

制定适合本猪场的免疫保健方案

➤ 免疫方案定制

保育阶段主要免疫猪瘟、伪狂犬、圆环、支原体、口蹄疫、链球菌、副猪等疫苗,依场各异。首先需要明确,保育猪发病日龄越大,蓝耳病造成的损失越小。因此在设计免疫方案时,结合季度监测抗体情况,抗体衰减前进行免疫,但需要注意首免日龄,首免日龄的推迟有助于推迟保育猪发病日龄。每次免疫的过程都是蓝耳野毒在保育群快速扩散的一种途径。

➤ 保健方案制定

保健方案的制定需根据猪群的发病日龄、临床症状来初步确定,实验室检测,将有助于提升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同时也需要考虑用药成本。

对于蓝耳病感染猪群,通常用药选择包括:

腹泻:新霉素、硫酸粘菌素等可作为腹泻的群体保健。

呼吸道症状:替米考星、泰万菌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泰妙菌素可作为呼吸道症状的群体保健。

脑炎:磺胺间甲氧、磺胺氯达嗪钠等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头孢、氟苯尼考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抗应激:多维

退烧:卡巴匹林钙、氟尼辛葡甲胺等

中药:板蓝根颗粒、黄芪多糖等

以上述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等,可设计在40日龄前后开始进行群体药物保健。可使用20%替米考星2kg+10%阿莫西林1kg+板青颗粒连续使用14天,之后在55日龄后再使用20%氟苯尼考+磺胺氯达嗪钠使用7天。一般在62日龄后不再需要给药。后续根据猪群发病情况再使用群体给药。根据临床经验,为尽快控制猪群发病比例,使用饮水给药效果比饲料给药快3-5天。

04

制定合适本猪场的治疗方案

个体治疗方案需进行临床药物试验或药敏试验等,确定可能有效的药物。

头孢类、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泰拉霉素、恩诺沙星、磺胺类等广谱抗生素药物均可以作为蓝耳病发病期间控制临床症状的药物。氟尼辛葡甲胺、安痛定等作为退烧药物。笔者在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恩诺沙星、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在控制蓝耳的继发感染控制(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的效果较好,因此特别推荐使用上述药物作为保育猪个体治疗方案。

05

稳定且经验丰富的饲养管理人员至少能提高3%-5%的成活率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中技术能力要求不高,但更多的需要责任心、观察力,能够明确饲喂的每个阶段、甚至每天需要执行的事情。因此,猪场在招聘员工时,遇到保育段经验丰富人员,应尽可能稳定下来。

对于蓝耳病发病群而言,经验丰富的饲养员至少能提高3%-5%的成活率。一个成熟的饲养人员可以饲养1000-1500头保育猪,若死亡率下降3%,就相当于少死亡30头保育猪,30头*600元/头=18000元/人,共两个月,相当于一个成熟的技术人员每个月可以多创造至少9000元的价值。

人员稳定对保育猪群批次成绩很重要,笔者统计过在保育批次过程中更换饲养员,成活率至少会降低2%-3%。

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方案需根据员工的工作量,生产成绩,激励奖金等综合考虑,优秀的绩效方案可提高员工积极性,在乎每一头猪的死亡。

06

全进全出与圈舍洗消至关重要

保育批次的全进全出很重要。每一批次的全进全出必须坚持做,降低批次与批次健康度不一致的猪群相互感染。

圈舍洗消的关键点是:清洗干净,监督检查,消毒无死角全覆盖,3-5天的干燥空栏时间,可增加烘干设备对圈舍进行烘干。

07

环控管理至关重要

保育猪的环控管理需要给猪群提供合适的温度和通风量。

温度建议:进猪温度28℃,每周降低0.5-1℃,最后一周需降低到与育肥舍温度一致。日温差管理非常关键,日温差要控制在3℃以内。

通风:至少需保证人员进入到靠风机端无较大氨气味。进风口风速不宜过大,无贼风。(尤其是冬季)

湿度:对于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区域,夏季有高温高湿情况,湿度过大也会影响猪群的体感温度,从而降低死亡率。

笔者以为合理的环控管理需根据猪群状态调整,栏位猪只不扎堆、无眼屎泪斑、部分猪在休息、部分猪在采食、部分猪在玩耍。以下图4为例。

图4.保育猪正常状态

08

病弱猪的护理至关重要

病弱猪护理首先应提供整个单元最好的环境,好的保温措施,新鲜的空气,低密度,足够的料位,奶粉和教槽料更长时间的饲喂。

其次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之前,一定要排除非洲猪瘟的风险,尤其是高发季节。

饲喂可以使用湿拌料进行饲喂,湿拌料可以提高采食量,更易消化。同时可以饲喂红糖生姜水以增强其抵抗力。

09

产房仔猪的蓝耳监测

产房仔猪蓝耳监测需监测每一窝的睾丸液或脐带血几断奶仔猪血液。

阳性不稳定场的蓝耳病的断奶仔猪感染比例及病毒载量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监测可预测此批次猪群的基础成活率和发病概率,可提前进行更严格生物安全管理及用药干预方案。

同时,可将断奶阳性仔猪集中在同一栏内,避免提前感染阴性猪群。降低保育猪蓝耳病的感染速度。

10

执行远比方案重要

在保育猪管理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很多,但只有落地执行才能真正提高保育成活率。在各种方案的落地过程中,管理者应给予充分的支持,提供便利的工具,尽可能的降低工作量。保育段采取的措施可先执行,再评估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再更新修改方案,相信通过这样的执行,猪场可形成自己的一套保育猪管理措施。

技术人员现场带教与培训也是非常关键的。很多经验缺乏的饲养人员无法早期识别病猪、判断临床症状及给予相应的方案等。博维特技术咨询顾问对于高风险群,始终强调推动现场人员的带教、培训与效果反馈。这是取得良好结果的关键所在。

11

总    结

笔者根据自己在饲养保育蓝耳抗原阳性猪或蓝耳病爆发群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有效的现场管理至少能提高保育成活率10%以上,见图5。

图5.保育猪批次成活率

博维特一直致力于蓝耳病净化,在蓝耳病防控、提高生长猪群成活率等方面拥有丰富临床处置经验,并始终坚持科学实践,价值传递!

(来源: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