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因素
- 供应方面:生猪生产有周期性,从母猪补栏到仔猪出栏需12-18个月。肉价上涨时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后续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养殖户淘汰母猪减少存栏,之后供应下降。散养户占比高,其缺乏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价格上涨盲目扩张,下跌时恐慌退出,加剧供应波动。疫病如猪瘟、蓝耳病等会导致生猪死亡或扑杀,使供应减少。
- 需求方面:季节上,夏季气温高,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减少,冬季需求增加。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家庭聚餐、宴请增多,猪肉消费量大幅上升,推动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强劲时,居民收入增加,对猪肉等肉类需求上升,经济不景气时,需求会下降。
养殖成本因素
饲料成本占比较大,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户为保证利润会提高猪价。人工成本增加、防疫成本上升等,也会使养殖总成本上升,推动猪价上涨。
政策与宏观经济因素
政府的养殖扶持政策,如补贴、奖励等,会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增加生猪供应,使价格下降;环保政策趋严,部分小型养殖户因无法达到标准退出市场,生猪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宏观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水平会影响饲料、人工等成本,也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力,进而影响猪价。
市场预期与投机因素
养殖户对未来猪价预期会影响养殖决策,若预期价格上涨,会惜售或进行二次育肥,减少市场供应,推动价格上升;若预期价格下跌,会加快出栏,增加供应,导致价格下降。部分投机者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囤货或抛售,加剧猪价波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