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的肉牛交易市场的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牛的质量感觉一年不如一年,好的犊牛与母牛越来越少,而我们在肉用冻精改良推广的过程中与改良员交流,也反映所产的犊牛质量不稳定,生长速度慢,特别是老的改良员对现在冻精的评价更是一言难尽,都说种牛站没放开之前用的冻精,所产的犊牛质量不但稳定,而且形体和生长速度非常快,种牛站私有化之后进入的商业模式,更多是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对基因的稳定性和可传递性重视的不够,也加入了花色的商业炒作之中,通过种牛外表宣传获得更多的客户,不做基因测定与评估。而选育优秀种牛是提高肉牛群体遗传水平的前提,科学开展性能测定就是决定这一步能不能迈得稳的先决条件。

      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显示,性能测定在培育优秀种公牛,提升带动肉牛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我们在肉牛种业发展趋势和遗传变化面前走了“歪路”。让繁殖性母牛的养殖步入了深渊,不但迷失了方向,养殖效率更是一落千丈。西门塔尔牛是世界上所有品种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牛之一。红白相间的西门塔尔于19世纪末首次引入中国,从那时起一直对牛肉生产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具有极好的增重潜力。但欧州的西门塔尔以乳肉两用为主,更多是靠产奶获利的,大约占西门塔尔总量的63%左右,而纯肉用性西门塔尔是通过杂交培育而成,在很多国家用来与其它品种的肉牛杂交来生产商品肉牛,真正纯肉用性的西门塔尔的数量占比并不多。

     国内以乳肉两用来改良当地的土杂牛,在前期的确起到了增乳增肉的目的,但后期的肉用性改良受花色影响,很多优秀的肉用品种被放弃,造成国内牛的肉用基因不强或丢失,对花色的执着也使整个养牛业进入了混杂退化与基因分离的状态之中,这让养牛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如何改变现状找回我们丢失的肉用基因呢?国内肉牛如果想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就一定得从基因层面改善牛的育种培育,主要可以通过纯种选育和杂交两种方式进行。纯种选育主要是针对遗传力高的性状,对品种本身进行改良,主要针对繁育场。为了让纯种肉牛表现的更好,肉牛场需要不断在单一品种中选择优质个体进行基因纯化。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提前进行精心的选种,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来让他们最大程度的表现出基因潜力。

    主要是为了选育那些遗传力高的性状,国内对西门塔尔的改良就采取了纯繁的策略,但无论原有的母牛群体还是冻精的选择,以及饲养者的专业性都不具备做纯繁的条件,最终造成现在的母牛群体性状极其不稳定,准确的来说国内的母牛应该叫做乳肉两用西杂牛,基因混乱,更适合用杂交改良的方式来提高后代的肉用性能。杂交改良主要是在最大化发挥杂交优势以及品种基因互补,主要面向商品牛场。杂交优势发生在不同品种的牛之间,我们现有的西杂母牛和不同纯肉用品种的牛进行杂交的时候,后代就会脱离退化劣势,比它们的双亲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性状。如果我们利用杂交优势进行商品牛群生产,在理想状态下会比单一品种纯繁提升20~25%的生产性能。

     如果想更为充分的利用杂交优势,那么生产用的母牛也必须是杂交牛后代。杂交牛的后代母牛会比纯种牛有更好的母性。杂交后代的断奶体重及出栏牛体重会比纯种牛高15%以上。另一个优势是更长的寿命以及生产年限,所以我们现在推广的杂交改良是选用进口纯肉用性种牛对现有的西杂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保证二元杂交母牛肉性能提高的同吋,也推进了商品肉牛的生产进程。杂交改良可以迅速提升生产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迅速提升养牛盈利能力,利用杂交改良比进行单纯的西门塔尔改良更为迅速有效。牛群进行大规模杂交即可在第一年让大部分犊牛表现出优良的杂交性状。就国内母牛的现状,只有杂交可以显著提升和改变低遗传力的性状在下一代中的表现。

     不同肉用品种与现有母牛杂交都能提高后裔的肉用性能,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我们的收入,又不需要增加牛群的大小,而且饲养要求也没那么高。养牛人可以从杂交改良中得到的的性状互补中获益。但现实中我们肉用杂交的推广非常艰难,肉牛过去十几年的长期赢利,让养牛人对行业的弊端与转变不敏感,仍沉浸在过去养殖模式中,也许这次持续低迷的行情会淘汰一代养牛人,只有那些把母牛丢失的肉用基因找回来的养牛人,才能成为最后赢家。

免责申明:本文所发资料信息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