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由于母牛养殖的区域性特点,育肥牛养殖不可避免要到交易市场去选牛、买牛,然后把牛运回到自己的1育肥场,育肥后再卖掉屠宰。而牛来到育肥场之前,在交易市场很可能已经经历了很多个环节,农户家、牛经纪、多个不同的交易市场的转运以及混群问题,所以,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应激。由于犊牛的来源是千家万户,在农户家是否断奶,饲喂何种饲料,是否驱过虫,有没有得过疾病,做没做疫苗防疫,都是未知数,育肥场进牛时不但要面对着运输应激,还要应对部分犊牛的断奶应激,换断应激,环境应激等,这造成犊牛入场后极易得病,而且调理周期会很长,出现不长或负增长的情况,另外从农户到育肥场的环节过多,不但增加了费用也增加了犊牛疾病的风险。
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在做犊牛的过渡来满足育肥场的需求,减少应激带来的损失,但实际是承担除运输应激以外的其它应激的调理工作,并没有减少中间环节,而且很难做到质量的统一性,购牛成本相对有所增加。这虽然解决了入场犊牛得病的风险,但没有解决育肥场的真正需求。对于育肥场来说不但需要健康无应激的犊牛,更希望所购买的犊牛价格合理,质量统一,具有更好的生长速度,更低的料肉比,更高的出肉率,这是现在牛经济或过渡场解决不了的。中国的肉牛发展到这个阶段已变成向牛的生产效率要利润的时代了,以往粗放的管理和过多的产业环节不适应未来的发展了,繁殖母牛饲养者与育肥场的联合养殖模式会逐渐代替原有的饲养方式。
育成牛的应激过度完全在养户家完成,由核心养殖户集中后与育肥场衔接,这项工作也是我们现在正在推广和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健康有活力的犊牛可以抵御遇到的致病菌。牛只的疾病,其实与自身的免疫力直接相关。若在应激条件下,严重影响牛的自身免疫力,同时环境中病原的量又因为管理措施欠缺而升高,即可直接导致牛只发病。犊牛在养殖户家完成开饲,断奶,过料,防疫达到一定体重后统一与育肥场对接,做好运输应激后育肥场不用在考虑其它应激带来的疾病威胁,同时也去除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降低了购买成本。繁育场犊牛到达育肥场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温度、湿度等。适应新的设施设备,适应新的社交关系,适应新的饲草品种和质量,适应新的精饲料结构,缓解抓捕及运输带来的应激,克服应激引起的增重降低、疾病、快速恢复采食量和消化能力;育肥场想要顺利完成上述变化,健康,断奶,免疫力高的育成犊牛是唯一的保证。
未来繁殖母牛的养殖户的赢利条件是以满足育肥场需求为前提,以往靠花色炒作的商业形式会逐渐消失,整个产业会以如何降低造肉成本为目标。育成犊牛的品种与科学饲养会成为养母牛的下一个赢利目标。繁殖性母牛养殖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局面,重新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形式与共赢机制已迫在眉睫,建立联合养殖与生产目标的一致性是转型过程中的首要目标。最近我们正在发展繁殖母牛核心饲养场,改变经营方式,实现母牛饲养与过渡育成犊牛集中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原有的繁殖场不以单一的繁育产犊为主,先对原有母牛群体进行优化,淘汰一部分生产效率低的母牛,余出的资金购进一部分优质公牛犊与自家原有的犊牛进行饲养过渡,每户过渡公牛犊大约20-30头,公司负责核心养殖场周围20-30公里左右个体小散养户的品种以及犊牛饲养的服务。
实现开饲,断奶,防疫的科学饲养,断奶后与核心养殖场的过渡犊牛一起销往育肥场,中间环节省下来的利润由养殖户,核心养殖场,育肥场共享,我们做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让养牛的目标一致性,去除牛贩子对我们犊牛质量的干扰,生长速度,料肉比,出肉率很快成为犊牛的质量标准,好的肉牛品种与杂交优势会很快普及,不给牛贩子挑花色净脸的机会,直接对接育肥场。这样散养户每头牛多卖500元,核心场通过过渡场和集中交易利润要比单独饲养母牛更稳定更高,而育肥场也能买到健康质量统一无应激的育成犊牛,而我们通过品种、冻精、营养、饲料、管理、交易也能受益,真正实现联合养殖压缩环节,实现产业扁平化,让老百姓吃上便宜牛肉的同时,我们的养牛人效益一样持久可观。
免责申明:本文所发资料信息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