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其中猪口蹄疫的发生较为常见,对养猪业危害巨大。
一、病原特点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 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该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变异的特点,目前已发现 A、O、C、SAT1、SAT2、SAT3 和 Asia1 等 7 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这给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流行特点
猪口蹄疫传播迅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病猪与健康猪的接触;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车辆、人员等。病毒可在猪蹄部、口腔、鼻部、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水疱和溃疡,水疱破裂后,病毒大量释放,污染周围环境。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湿度较大时,发病率较高。
三、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体温升高至 40 - 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猪蹄部出现水疱,水疱大小不一,内含清亮或微浊的液体,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病猪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口腔黏膜、唇部、鼻部也可见水疱和溃疡,导致病猪采食和呼吸困难。哺乳母猪的乳房也可能出现水疱,影响哺乳,导致仔猪饥饿死亡。仔猪感染后,常因心肌炎突然死亡,死亡率较高。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蹄部、口腔、咽喉、胃肠等部位的黏膜和皮肤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心肌质地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这是口蹄疫病毒感染导致心肌变性坏死的特征性病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