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免疫接种予以预防,但疾病预防是个复杂的多因子问题。人们常常埋怨疫苗的保护力不够,但实际上还有其它原因引起失败。
由于养禽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禽场之间相互毗邻,各个养禽场地区的疾病状况也在不断演化。现场已出现毒力更强的病原性毒(/菌株),并且这种状况仍在继续。因此,很显然已没有一个免疫程序能够适用于世界各地的所有养禽场,必须意识到,随着对有关家禽免疫力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疫苗推荐也应随之而变化。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犯错,其中有些错误不会引起太大的损失,而有些错误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涉及家禽健康时。作为家禽保健专家,我们已观察到免疫家禽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其结果是导致免疫力较差。
为什么要免疫接种?
疾病无所不在,但要使家禽获得保护力,如何避免禽病的发生是一门学问。我们必须继续采用能改善家禽生产质量的新的管理体系、产品以及措施,利用家禽自身的天然免疫力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要做好这一点,则必须认真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和免疫接种。
如果鸡群遭受现场病原微生物的威胁,疫苗可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生。免疫接种应视为是一种保险,像商业保险一样,为了获得免受潜在威胁的保护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其中付出的代价包括疫苗的费用、用于设计免疫程序和接种疫苗的时间、以及因接种活疫苗所致接种反应的损失和注射灭活疫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的损失。
对于要使用的每一种疫苗,必须有其理由。如果某地区某种疾病的危险性小,则免疫预防这种疾病就显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付出的代价已超过收益,并且还有可能会将邻近的养禽场置于危险境地。一旦决定免疫接种,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以保证免疫接种获得成功。显然,免疫接种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满足特定地区特定养禽场的需要。
免疫失败
接种疫苗后,如果发生免疫失败,则鸡只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滴度和/或易发生现场疾病暴发。当真的出现免疫失败时,人们通常自然的反应首先是归罪于疫苗不行。尽管疫苗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还必须评估其他许多因素,才能判定免疫失败的原因。
免疫程序:设计完善并正确实施的免疫程序对养鸡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免疫不仅能够保护种鸡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而且可以保护其后代。因此在做出有关免疫程序的重要决定时,应充分考虑种鸡及其后代所遭受疾病困扰的类型和强度。
对于家禽生产历史较久的地区,需要多次重复免疫的免疫程序,以预防多种不同的病原所致的疾病。而对于新的养禽场,并且其地理位置与其它养禽场隔离,则可采用较有限的免疫程序,以使养禽场有机会减少生产成本。
如果没有事先认真研究免疫程序,则接种疫苗可能不会有助于鸡群健康,反而可能带来危害。如果不知道当地流行什么疾病,当免疫接种后(指活疫苗),鸡群实际上感染了一种不必要的疫苗毒。
疫苗质量 只能使用经过批准的用SPF材料制备的疫苗和生物制品。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种疫苗不能刺激产生足够的抗体滴度或接种后仍暴发疾病,则人们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想法便是疫苗质量太差。但这是否真的就意味着疫苗就是免疫失败的“罪魁祸首”呢?
有证据表明,在很多情况下(虽不是全部),有些厂家的疫苗质量是很好的,因为这些疫苗是由具有良好声誉、管理严格的制药公司生产的,这些公司向来以其研究队伍为傲,并且这些公司都有过硬的质量控制程序。
切不可为了省钱而降低疫苗接种剂量或加大疫苗剂量。如果接种剂量不足,则所有鸡只将得不到足够的疫苗来产生足够的抗体;若疫苗接种剂量过大,则可能会造成应激。
使用过度致弱的疫苗易导致免疫原性不足,从而增大了鸡只对野毒的易感性。另一方面,没有充足致弱的疫苗会引起鸡群发病,或使疫苗反应延长,增加鸡只对继发胸细菌感染的易感性。
疫苗株/血清型
许多传染性病原有几种不同的毒株或血清型。疫苗中可能不含对野毒感染提供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毒株或血清型。即使正确接种疫苗,也出现均匀一致的抗体滴度,但鸡群仍会暴发疾病,这尤其见于IB,以及IBD。
大多数IB免疫程序中均包括IBV麻省和康涅狄格血清型,但如果现场鸡只遭受IB变异血清型毒株(如4/91)的攻击,则鸡群仍会发生IB。
同样,如果鸡群存在抗IBV的保护性抗体,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抗体足以保护鸡不发生ND或其他疾病。必须测定每种疾病的抗体水平。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野毒具有非常高的毒力,而疫苗株又高度致弱。在这种情况下,鸡群能够得到有效的免疫,但其免疫力不足以完全保护鸡群不发病。
剂量 避免重复大剂量接种。如果接种过量的疫苗,鸡不会产生很好的应答。
疫苗稀释/处理不当:当疫苗稀释/处理不当时,即使有良好的免疫程序也是不够的。如果操作处理不当,活疫苗会失活。应按疫苗生产厂家推荐的方法储存和处理疫苗。疫苗一旦稀释,则疫苗效期已在倒计时。某些活苗,如MD疫苗很容易失活。如果不按生产厂家推荐的措施处理疫苗,与植物性染料、抗生素或其它病毒混合可降低其免疫效力。而且不同制造商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能引起不相容而导致效力下降。IB疫苗在暖和的环境条件下放置1小时,其效力会下降50%。
疫苗接种不当:疫苗接种不当是目前家禽免疫失败中最常见的原因。事先做好接种计划,并留意改善接种的某些细节,就会提高疾病控制水平,从而也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正如已为业界公认的那样:“如果疫苗不能接种到家禽体内,疫苗再好也毫无用处。”
如果饮水或喷雾接种活疫苗时方法不当使疫苗分布不均,则会导致鸡舍中部分鸡只漏免。若依赖于疫苗在鸡只之间传播是很危险的,并且易导致较长持续时间的过度滚动型反应,并可延滞禽群免疫力的形成。如果接种灭活疫苗时发生漏免,则导致漏免鸡只无保护力,因为灭活疫苗不会在鸡只之间传播。
采用饮水免疫时,如果在加入疫苗前未清除水中含有的消毒剂,则疫苗在进入鸡体前已被灭活。而采用肌注或皮下注射接种疫苗时,如果接种者没有把疫苗注射到合适的部位,同样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务必仔细阅读疫苗瓶上的标签,并将之与免疫程序核对。疫苗用错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曾有人把禽痘疫苗错认为是ILT疫苗通过滴眼途径接种,结果导致鸡只发生眼部禽痘病变。
鸡群状态 在下列情况下,鸡群对疫苗的应答不如预期的好:
1、雏鸡日龄太小。
2、母源抗体 雏鸡的母源抗体很高,可干扰1日龄免疫,特别是IBD和新城疫。母源抗体不均匀时,抗体水平低的鸡处于被野毒感染的危险,而抗体水平高的鸡对疫苗的应答不好。
3、处于应激状态中
免疫接种本身就是一种应激,应激可降低鸡只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引起应激的原因包括极端环境条件(如高热、高密度、氨气)、营养不良、寄生虫病以及其他疾病等。
对病鸡进行免疫接种不仅干扰应答,而且还干扰鸡只克服疾病感染的能力。往后延迟接种,直至鸡只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即可克服上述问题。
在接种疫苗时,鸡只可能正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此时即使正确进行免疫接种,鸡只仍会发病,因为产生抗体从开始到获得保护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时,在初次接种活疫苗后约4—5天,可检测到IgM、IgG和IgA抗体,而要使其抗体滴度达到保护力水平,还的需要几天时间。
4、免疫抑制
鸡群的免疫状态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鸡只感染IBD、鸡传染性贫血(CIA)或MD病毒或采食了含高水平霉菌毒素的饲料后,可发生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是指免疫系统的非细胞性(抗体)成分和细胞性成分功能不正常的状况。免疫抑制会导致机体对免疫接种产生有限的保护力或过度的疫苗反应,造成鸡只发病或死亡。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在免疫失败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允许传染性病原在易感鸡群中繁殖而不采取清除或消毒措施,则很可能某种病原因子的攻击量会很大或很快突破正常情况下很有效的免疫程序。
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良好的管理。应该将疫苗看成是良好管理程序的一部分,而不是替代品。显然,如果存在一种疫苗接种后能减轻管理上的不足,则这种疫苗将十分畅销(但这是不现实的)。
结语
在恰当的时间,用合适的抗原量进行正确免疫接种,并不能保证获得100%的保护力,还需要进行继续评估。在很多情况下,免疫接种只能作为尽量减少疾病经济影响的一项措施,而不困难00%保护鸡群。密切注意生产上的一些细节可意味着鸡只保护还是鸡只易感之间的差别。
然而,一个设计周到、适时、严格执行的免疫程序,结合良好的管理,营养和生物安全,将有助于长久地保持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水平。
一、家禽方面
1、家禽处于不健康状态。尤其早期感染病原体如IBD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病、呼肠孤病毒等病原。
2、家禽营养缺乏。尤其缺铁时,机体免疫力下降。
3、应激因素造成。
4、机体内抗体水平差异较大或机体内抗体(包括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免疫可导致失败。
二、疫苗及其使用方面
1、疫苗的质量。
2、疫苗株/血清型的种类。
3、疫苗的运输及保存。
4、免疫方法及是否有漏免现象。
5、用活苗防疫时要防止产生干扰素和免疫抑制作用。干扰素是抗病毒物质,它直接影响活疫苗的毒力和特异性免疫的形成,NDV、POX、AIV、IBV、ICV等都能刺激机体形成干扰素,且高水平抗体能在血液中保持7—9天,有些资料认为20天,甚至更长。所以这些疫苗接种应间隔10—15天。同时很多病毒具有免疫抑制的特性,几种疫苗同时使用可能一种抗原性最强的成分的免疫反应遮盖其他抗原成分的免疫反应,实践证明NDV、IBV、POXV之间是没有免疫抑制作用的。
免责申明:本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以供给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请诸位在阅读后,尽快删除,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