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更易存活,猪只健康容易受影响,非洲猪瘟进入高发期。养殖场户应从消毒灭源、控制传播、提高猪只健康水平等方面强化防控措施,降低非洲猪瘟发生风险。

确保消毒效果

低温会影响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溶解性,使得消毒效果明显减弱。秋冬季,养殖场户在消毒剂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温度影响。

舍外消毒。若室外温度高于-6℃时,可使用0.5%的戊二醛水溶液消毒。温度过低时,可选用低温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钠/过硫酸氢钾复合物+乙二醇、氯化钙等,其中,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浓度为0.2%~0.3%,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有效浓度为0.2%~0.5%)。可使用高温火焰对地面进行消毒。

舍内消毒。冬春季不建议舍内带猪消毒,舍内环境消毒时可使用0.2%~0.5%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饮水消毒。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等对猪只饮用水进行消毒,可合理添加酸化剂。

物资消毒。物资(疫苗和精液等温度敏感物品除外)到达养殖场后,应恢复至室温后再进行消毒处理。物资消毒宜在室内,避免露天消毒。优先选择烘干消毒,无法烘干消毒的物资可选择浸泡消毒。

烘干消毒:在60~70℃保持30min,消毒过程中,物品之间留有空隙,避免堆叠,确保热空气流通。

浸泡消毒:宜使用25℃左右的温水配制消毒剂,也可在室内安装供暖设备,将室温控制在25℃左右。消毒液应完全浸没消毒物品30min以上,期间可轻微搅动,确保所有物品表面均充分接触消毒液。

应急消毒。疫情风险较大时,可考虑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无死角的“白化”消毒(使用15%~20%的石灰乳+2%~3%的火碱溶液,配制成碱石灰混悬液),以便可视化消毒区域,并且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也可使用10%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泡沫白化”消毒。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