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物的成功展开往往都需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对于养牛来说,瘤胃健康的基础工作没做好,高产或难以实现,或实现也是以牺牲牛群健康、长期效益为代价。对此,本文将对奶牛的瘤胃系统进行具象解构,提炼一些关键信息点,以助对瘤胃健康进行科学调控。
1.奶牛瘤胃发酵系统的解构
瘤胃不仅是奶牛的食物容纳器官,还是机体最重要的发酵系统,其发酵的物质是各类粗料、精料、副料等,1毫升瘤胃液可含160-400亿个细菌和20万原生物,瘤胃的pH值通常在5.8-6.8,温度39-40℃。瘤胃pH小于6.2时纤维分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开始减少,纤维消化率大大降低。纤维分解菌在6.0以下开始失活,原虫在6.0以下开始减少,5.5以下大量失活,瘤胃温度大于40℃也会影响到原虫的正常生存。
2.奶牛瘤胃中饲料的存在状态
在瘤胃上部有悬浮的草垫,其存在有两个作用,一方面主要起到刺激瘤胃反刍,产生更多具有缓冲调节瘤胃pH的唾液。在奶牛进食时每分钟能产生120ml唾液,反刍时每分钟150ml唾液,停止咀嚼时也产生60ml唾液,牛反刍时间每天可达8-10小时,每天的唾液量可达100-200升。瘤胃草垫的另一个功能是减缓饲料快速沉降到瘤胃下部而通过瘤胃,以利于精料、副料、粗料草段的充分利用。奶牛消化物的液体部分通常仅停留10-12小时,而纤维性物质通常可以滞留20-48小时。
草垫过薄意味着瘤胃中粗料占比较少,奶牛反刍不足会导致瘤胃pH下降;精料比粗料在单位时间产酸更多,会加速pH下降,进而影响纤维分解菌、原虫的生长、数量扩增,造成瘤胃生态系统被损坏,易引发瘤胃酸中毒。草垫过厚,说明粗料占比过多,精料较少,通常这种情况下日粮营养浓度会偏低,瘤胃部分精料利用菌群不能被充分“喂好”,而影响到奶牛的产奶性能的发挥。
3.TMR制作质量的评价方法
对比精粗分饲等其它饲养方式,TMR的好处是在时间维度上和空间维度上都可以使奶牛(或者说瘤胃微生物)获得均衡、稳定的营养供应,尽量不“折腾”瘤胃发酵菌群来回失活、复活,优化了日粮的利用效率。但是,不是所有TMR日粮的精粗比就合理,也不是所有的TMR制作过程就稳定,也不是所有的TMR都有助于瘤胃发酵,所以宾州筛作为一个相对理想的颗粒度评价工具应运而生。据宾州筛发明人之一的Jud Heinrichs介绍,19mm筛层的饲料是浮在瘤胃上层的粒径较大的粗饲料和颗粒饲料,需要奶牛不断反刍才能消化,以助矫正瘤胃pH;8mm筛层的饲料是不需要奶牛过多的反刍,可以在瘤胃中快速的降解及被微生物分解利用,4mm筛层的饲料可以经由最小程度的反刍或微生物活动得到分解,因此这一部分饲料不会长期滞留于粗饲料内容物中,但对瘤胃缓冲体系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用来评估饲料peNDF的含量。目前对宾州筛各层占比有很多不同标准,牧场使用的第三层筛孔径也有差异,有直接从国外拿过来的标准,但国外的原料(尤其是粗料)与国内的存在较大差异,也有国内自身经验摸索的标准,像对于改良的第三层8mm的四层筛(不是1.18mm),目前较为常见可行的一个标准是上层占比6-10%,二层30-50%,一二层合计要大于45%;第三层10-20%,第四层30-40%;当然,这只是评价TMR制作质量的一个方面的参考,具体还要结合牧场实际的牛体表现来制定合理的标准。
4.饲料的解构及瘤胃健康的评定
从瘤胃存在空间上来解构原料特性,通常悬浮草垫的有效形成需要靠羊草、燕麦、苜蓿、青贮等粗料,玉米青贮的悬浮效果效果要差于燕麦、羊草等禾本科干草,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率50%-70%,其它禾本科、豆科干草为40%-60%,干物质含量32%以上的全珠青贮,必须要经过籽粒破损才能消除外层蜡质包裹对消化吸收的不利影响,1000ml无挤压青贮玉米中50%完整度的玉米粒不应超过5粒。棉籽在瘤胃内也呈现悬浮状态,需要借助奶牛的反刍咀嚼以破坏籽实部的坚实外皮,促进棉籽的充分消化吸收,而瘤胃酸中毒奶牛的粪便中玉米、棉籽通常容易残留较多。
从瘤胃降解时间上解构原料特性,在进入瘤胃后,甜菜颗粒可以起到逐渐溶解、缓慢释放的效果,但其容重大,若没有好的草垫结构,容易沉降到瘤胃底部,需要有瘤胃草垫作为承载基础。日粮粗料提供的NDF占比要占到总NDF的在65%以上,NDF总量至少要在28%以上,物理有效NDF要占到21%以上。糖蜜在瘤胃内的降解速度要大于玉米、豆粕、麸皮等精料,其消化率达90%以上,容易快速产酸,通常糖类物质要占日粮干物质的8%以下,合理使用提高日粮适口性、消化率,超量使用是瘤胃环境恶化的“催化剂”。脂肪粉支持的泌乳净能高,是提高TMR能量浓度的好原料,但对于日粮中脂肪粉添加的最大量为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2%,日粮总脂肪不要超过6.0%,不饱和脂肪酸要小于3.5%,防止其对乳脂生成的抑制作用,过多脂肪存在瘤胃微生物周围会限制其生物性能的发挥,而成为瘤胃发酵的“拮抗剂”;对于另一种供能物质淀粉,通常泌乳牛的日粮淀粉应控制在22-29%,NFC应控制在42%以下,过多也会影响到奶牛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速率和类型。当然,具体日粮配方设计时,需要综合权衡日粮构成、营养指标、加工效果、牛体反应等因素,不一而足。
5.肠道发酵精料产生的“气泡粪便”
躺卧奶牛的反刍比例能够大于50%,则说明牛的瘤胃相对健康。对于泌乳奶牛理想的粪便是2.5-5厘米高的同心圆“3分”粪便,其占比通常要在80%以上;粪便稀薄有气泡说明瘤胃对精料的消化差,精料过瘤胃率高,部分这种奶牛的粪便中会混有粘蛋白。进行粪便筛分析时,上层比例要小于10%,第二层比例要小于20%,底层比例大于50%;上层比例超过20%,多是由于纤维悬浮层形成不佳、谷物籽实加工粉碎不够合理或饲喂过量,“长草遮不住,毕竟都流去”;中层比例超过20%,多是瘤胃内可降解蛋白与瘤胃可发酵NFC比例不当、精料饲喂过量、瘤胃可降解脂肪含量过高、瘤胃酸中毒等原因。“再见不是红着颜,相见却会红着惨”,长期酸中毒的牛群,蹄部真皮炎扩散症(又称蹄叶炎)的发生率会大幅增加,奶牛悬蹄部会出现红肿现象,后蹄多先于前蹄发生,奶牛的跛行率会维持高发态势。亚临床性瘤胃酸中毒的情况下,奶指标反应瘤胃健康状况会相对滞后,当乳脂蛋白差小于0.4(%),乳脂蛋白比小于1.10,说明奶牛酸中毒已经处于需要紧急干预的程度了。
6.常见问题
一个事物如果单纯有“利”是容易做“取”的判断,单纯有“弊”也容易做“舍”的判断。一个事物复杂性的提升会造成“系统”的“利弊共存”,这时则需要科学艺术的平衡取舍、把握分寸。
根据对全国各地牧场奶牛养殖状况的实践认知,通常会存在影响瘤胃健康的数个方面。像南方地区优质玉米青贮普遍缺乏,青贮干物质含量低、品质差,青贮的用量相对少,瘤胃草垫形成的也相对较差,对热应激的营养调控过“度”注重增加精料比例,提高能量密度,通常这有“利”的一面在平时就被“开发殆尽”,夏季日粮再过量加精料,就会伴有精料过瘤胃率高、瘤胃酸中毒、蹄病、乳房炎等“弊”的一面出现,然后是“秋后算账”,然后一些牛就没有然后了。
近几年青贮切割方式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但“过犹不及”,一些牧场容易切割过短过碎,再加之使用取料机二次切割,导致青贮对瘤胃的有效刺激不足,要结合青贮的干物质含量进行收割、切短。此外,干草类原料中,单纯使用苜蓿容易搅拌过碎,达不到混有燕麦、羊草的草垫悬浮、促反刍效果;使用卧式TMR车,刀片数量更多、揉搓效果更强,也容易搅拌过碎,也会影响到牛的瘤胃健康,要“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还有日粮方案粗料占比虽合适,但玉米、糖蜜、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添加过量,奶牛的换料过激、饲草变质、挑食精料等等都会对奶牛的瘤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免责申明:本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以供给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请诸位在阅读后,尽快删除,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