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怎样给小猪补铁才最正确?

本文详细介绍仔猪补铁的必要性、最佳补铁时间(3-4日龄)及两种常见注射方式(腿部肌肉注射与颈部注射)的操作要点、优缺点对比,帮助猪场科学预防缺铁性贫血,提升仔猪成活率与生长性能。

母猪瘫痪症的病因、预防与治疗方案

母猪瘫痪多发于产前至产后30天,尤以泌乳高峰的产后20天为高发期,主要因钙磷摄入不足或代谢失衡导致。本文从病因分析、预防措施到轻重症对症治疗全面解析,强调通过科学饲喂、环境优化和早期监测降低发病率,提供静脉补钙、营养调理及护理方案,助力养殖户有效防控母猪瘫痪,减少经济损失。

秋冬蓝耳病肆虐猪场,这场“病毒战”怎么打?

秋冬季节是蓝耳病高发期,受低温、通风不良、猪群应激和管理不当等多重因素影响,猪场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深入分析蓝耳病在秋冬活跃的原因,并提出以环境控制、科学免疫、精细管理和监测预警为核心的系统性防控策略,帮助养猪人有效应对‘完美风暴’,保障猪群健康与生产稳定。

猪场生物安全核心要点详解

本文详解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点,涵盖外部与内部生物安全的关键措施,包括场址选择、人员车辆物资管控、全进全出管理、三防措施、病死猪处理及应急预案,助力生猪养殖业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提升猪群健康水平与养殖效益。

冬季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本文详细阐述冬季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措施,涵盖阻断外部病原传入、控制内部环境、强化消毒与免疫、人员工具管理及应急监测等方面,重点解析低温条件下通风与保温的平衡策略、有效消毒剂选择与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助力养殖场科学应对冬季疫病风险。

如何应对免疫空白的初生仔猪?其死亡率变高,原来和它有关系……

本文详细阐述了乳猪出生后依赖母猪初乳获取母源抗体的免疫机制。由于母猪抗体无法通过胎盘,初乳中的IgG可被乳猪肠道原样吸收进入血液,提供全身免疫保护,而sigA则在肠道发挥局部防御作用。强调乳猪必须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吃足初乳,以避免免疫空白期带来的感染风险,尤其是腹泻等疾病。同时解释了‘关门现象’、常乳的乳汁免疫作用,以及断奶后因失去抗体保护导致的易感期,提出通过充足初乳摄入和添加抗菌素等措施保障乳猪健康。

养猪需谨防猪胃肠臌气

本文详细分析引起猪胃肠鼓气的多种原因,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以及饲喂不当、便秘等饲养管理因素。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强调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传染病预防,有效避免胃肠臌气的发生,提升养猪生产效益。

牛羊-繁育(营养)交流

本文总结了不同体重肉牛(小于800斤与大于1000斤)在不同采食量水平下的恢复时间,并深入分析了采食量提升对日增重、维持营养、养殖周期及饲料造肉成本的影响。数据显示,采食量提高10%可使日增重提升约30%,饲料造肉成本降低17.5%,同时因养殖周期缩短20%,维持营养节省带来额外12%的成本下降。文章强调健康状态下提升采食量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捷申病、泰法病)是由猪肠道病毒Ⅰ型(PEV)引起的高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2-6月龄仔猪,表现为共济失调、麻痹、角弓反张等症状,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80%-95%。本文详细解析该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分型、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涵盖病毒结构、环境稳定性、血清亚型差异、诊断与防控关键信息,适用于兽医、养殖从业者及动物疫病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