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冬季生物安全防控核心是阻断外部病原体传入、抑制内部病原体滋生,需重点平衡“保温”与“通风”、强化低温环境下的消毒与监测。
1. 外部传入阻断
- 严格管控人员、车辆、物资流动,外来车辆需经防冻消毒剂(如含氯制剂,避免使用易结冰的酒精类) 全面喷洒,司机禁止下车;外来人员需提前报备,经洗澡、更换场内专用衣物鞋具后方可进入。
- 采购的饲料、兽药等物资,需在隔离区存放24小时以上,表面喷洒消毒后再转运至场内;引种需从健康场引进,隔离观察至少30天,经检测合格后混群。
2. 内部环境与饲养管理
- 平衡通风与保温:每日定时开启通风口(如中午气温较高时)或使用机械通风,避免因密闭导致氨气浓度过高、空气污浊,同时防止温差过大引发动物应激。
- 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不同批次、日龄的动物分区域饲养,避免交叉感染;及时清理粪便、污水,避免堆积结冰后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3. 消毒与免疫强化
- 增加消毒频次,每周至少2-3次全场环境消毒,重点消毒门口、通道、饮水器、料槽等关键区域;低温时可选用低温型复合醛类消毒剂,避免消毒效果受低温影响。
-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尤其针对冬季高发疫病(如流感、呼吸道疾病等),确保动物群体免疫覆盖率达100%;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及时补免。
4. 人员与工具管理
- 场内人员禁止串岗,进入生产区需穿戴专用工作服、鞋套,并用消毒液对手部、鞋底消毒;禁止携带场外食品、衣物等物品入场。
- 生产工具(如清扫工具、饲喂工具)按区域专用,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跨区域使用导致病原体传播。
5. 监测与应急处置
- 每日巡查动物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发现咳嗽、腹泻、体温异常等症状立即隔离;定期对环境、动物分泌物进行病原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 制定冬季疫病应急预案,储备足量消毒药品、疫苗、治疗药物等物资,一旦发生疫情,立即按预案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