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禽养殖产业中,鼠害是易被忽视却危害深远的“隐形威胁”。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养殖场鼠类密度平均达8-15只/公顷,高发区域可达30只/公顷以上,每年因鼠害导致的饲料损耗、设施破坏、疫病传播等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不同于普通环境鼠害,养殖场丰富的饲料资源、温暖的栏舍环境、复杂的设施布局为鼠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繁殖条件,其繁殖速度(一对褐家鼠年繁殖后代可达50-100只)与危害强度远超其他场景。本文将从鼠害对养殖场的多重危害切入,分析常见鼠种的生态特征,系统构建“预防-监测-治理-巩固”的综合防治体系,为养殖场鼠害长效管控提供实践方案。
一、养殖场鼠害的核心危害:从经济损失到生物安全风险
养殖场鼠害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累积性、连锁性”特点,不仅直接造成物质损耗,更会破坏养殖生物安全屏障,引发疫病传播等次生风险,其危害可分为经济损耗、疫病传播、设施破坏三大维度。
(一)经济损耗:饲料与畜禽的双重损失
饲料是养殖场最主要的成本支出(占比60%-70%),而鼠类以饲料为主要食物来源,其食量与损耗量远超直接进食量——一只成年褐家鼠日均进食饲料25-30克,年进食量可达10-12公斤,但因盗食时的拖拽、污染、啃咬,实际造成的饲料损耗是进食量的3-5倍,即单只老鼠年损耗饲料30-60公斤。按万头猪场为例,若鼠密度为10只/公顷,场内鼠类年损耗饲料可达300-600公斤,按饲料单价3.5元/公斤计算,直接损失1050-2100元;若为万羽禽场,鼠类对颗粒饲料的盗食更严重,年损耗可超1000公斤,损失超3500元。
除饲料损耗外,鼠类还会直接攻击畜禽,尤其对雏鸡、仔猪、幼兔等弱势个体威胁极大。一只老鼠一晚可咬死5-10只雏鸡(仅吸食血液或咬食内脏,并非以食用为目的),某万羽雏鸡场曾因鼠害爆发,3天内损失雏鸡800余只,直接损失4万余元;仔猪(尤其是出生1周内的仔猪)因行动迟缓、抵抗力弱,也易被鼠类咬伤,导致伤口感染、生长迟缓,被咬仔猪的育肥周期平均延长10-15天,单头增加成本150-200元。
(二)疫病传播:养殖生物安全的“隐形缺口”
鼠类是30多种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可通过“直接接触(咬伤、体液)”“间接传播(粪便、尿液、寄生虫)”两种途径污染饲料、饮水、栏舍环境,引发养殖场疫病爆发。据统计,规模化养殖场中30%的消化道疾病、20%的呼吸道疾病与鼠类传播相关,其传播的核心疫病包括:
• 细菌类疫病:鼠类携带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饲料进入畜禽消化道,引发仔猪黄白痢、鸡白痢等疾病,发病率可达20%-30%,死亡率10%-15%;某仔猪繁育场曾因鼠粪污染哺乳母猪饲料,导致整栋猪舍爆发沙门氏菌病,50头仔猪死亡,损失超10万元。
• 病毒类疫病:鼠类是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机械传播者”——虽然鼠类不直接感染这些病毒,但可通过接触病畜分泌物后,再接触健康畜禽或饲料,造成病毒扩散。2022年某禽场禽流感疫情溯源显示,病毒通过鼠类携带的羽毛碎屑从污染区扩散至清洁区,导致疫情跨栋传播。
• 寄生虫病:鼠类身上的跳蚤、蜱虫、螨虫等寄生虫,可叮咬畜禽传播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其中附红细胞体病可导致育肥猪日增重减少50-80克,料肉比上升0.1-0.2,单头猪损失100-150元;弓形虫病则可导致怀孕母猪流产,流产率达15%-20%,严重影响繁殖效率。
(三)设施破坏:养殖系统的“物理隐患”
鼠类具有啃咬硬物的习性(牙齿每年生长12-15厘米,需通过啃咬磨损),养殖场的电力线路、水管、保温材料、饲料储存设备等均是其啃咬目标,易引发安全事故与生产中断:
• 电力系统破坏:鼠类啃咬电线绝缘层可导致短路,引发火灾或设备停机。某猪场因老鼠咬断育肥舍温控系统线路,导致栏舍温度骤降10℃,200头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疾病,治疗成本超5万元;某禽场孵化器供电线路被鼠类咬断,导致3000枚种蛋孵化失败,损失超3万元。
• 设施功能失效:饲料仓的塑料或金属管道被啃咬后,会出现饲料泄漏,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吸引更多鼠类聚集;栏舍的保温泡沫、彩钢板被啃咬后,会破坏保温效果,冬季供暖成本增加10%-15%;饮水管被咬破后,会导致栏舍积水,增加潮湿环境引发的疫病风险(如球虫病、腐蹄病)。
二、养殖场常见鼠种与生态特征:针对性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鼠害的优势种群以“家栖鼠”为主,不同鼠种的食性、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存在差异,只有明确场内优势鼠种,才能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我国养殖场最常见的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三种,其核心生态特征对比如下:
(一)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养殖场的“优势鼠种”
褐家鼠是我国养殖场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鼠种,占养殖场鼠类总量的60%-70%,其特征适配养殖场的生存环境:
• 栖息环境:偏好潮湿、隐蔽的区域,如饲料仓底部、污水沟两侧、栏舍地面缝隙、设备下方,尤其喜欢在饲料仓附近打洞(洞穴深度可达50-80厘米,分支3-5个),便于盗食饲料。
• 食性与活动:杂食性,尤其喜食谷物类饲料(玉米、豆粕),日均进食25-30克;夜间活动为主,活动高峰为凌晨0-2点与傍晚5-7点,活动范围可达30-50米,擅长攀爬、游泳,可通过下水道、通风口进入不同区域。
• 繁殖能力:全年可繁殖,妊娠期21-23天,每胎产仔6-12只,一只母鼠年可繁殖4-5胎,幼鼠3个月即可性成熟,一对褐家鼠年可形成100-200只的种群规模。
(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高楼层与设施的“专属鼠种”
黄胸鼠在多层养殖场(如蛋鸡笼养场、多层仔猪舍)中占比更高,占比可达20%-30%,其攀爬能力是核心优势:
• 栖息环境:偏好高处栖息,如栏舍顶部的横梁、通风管道、电缆桥架、蛋鸡笼顶层,常利用这些区域筑巢(巢穴由饲料碎屑、羽毛、纤维构成)。
• 食性与活动:喜食高蛋白饲料(如鱼粉、豆粕、雏鸡饲料),日均进食15-20克;活动高峰与褐家鼠相似,但活动范围更集中于高处,可沿垂直管道、电缆快速攀爬,甚至能在细线上行走。
• 繁殖能力:妊娠期20-22天,每胎产仔5-10只,年繁殖3-4胎,种群增长速度略低于褐家鼠,但因栖息位置隐蔽,防治难度更大。
(三)小家鼠(Mus musculus):小空间与饲料碎屑的“适应者”
小家鼠体型小(体重仅10-25克),在饲料储存间、雏鸡舍、仔猪保温箱等小空间区域常见,占比约10%-20%:
• 栖息环境:可钻进直径1厘米的缝隙,栖息于饲料袋缝隙、保温箱夹层、电器内部,巢穴小巧(直径5-8厘米),由细碎饲料、绒毛构成。
• 食性与活动:食量小(日均进食3-5克),但盗食频率高,偏好细碎饲料与油脂类食物;活动范围仅5-10米,昼夜均有活动,警惕性极高,对环境变化敏感。
• 繁殖能力: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4-8只,年繁殖5-7胎,虽然单胎数量少,但繁殖频率高,种群可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三、养殖场鼠害综合防治体系:“四位一体”的长效管控方案
养殖场鼠害防治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如仅使用毒饵),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构建“环境治理(防)-监测预警(查)-物理化学防治(治)-效果巩固(固)”的四位一体体系,实现从“被动灭鼠”到“主动控鼠”的转变。
(一)环境治理:切断鼠类生存基础的“第一道防线”
环境治理是鼠害防治的核心基础,通过改造养殖场内外环境,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栖息场所与入侵通道,从源头降低鼠密度。其核心措施包括:
1. 饲料与废弃物管理:消除食物来源
• 饲料储存管控:饲料仓需采用“防鼠结构”——地面硬化(厚度≥10厘米,防止鼠类打洞)、墙面光滑(高度≥1.5米贴瓷砖或刷防鼠涂料)、门窗加装防鼠网(网眼直径≤0.6厘米);饲料需用密封金属或塑料容器储存,禁止散装堆放;每日清理饲料散落(尤其是喂料线下方、料槽周边),散落饲料需在2小时内清理干净,避免吸引鼠类。
• 废弃物处理:养殖场的粪便、死禽死畜、生活垃圾需“日产日清”,粪便采用密封发酵池处理(发酵温度≥55℃可杀死鼠卵与寄生虫),死畜禽按无害化处理标准焚烧或深埋(深埋深度≥2米,覆盖生石灰);垃圾需装入密封垃圾桶,垃圾桶远离栏舍与饲料仓(距离≥10米),每周彻底清洗一次。
2. 建筑与设施改造:阻断入侵通道
• 外部入侵通道封堵:养殖场围墙底部需埋入防鼠板(镀锌钢板,深度≥50厘米,地面以上高度≥30厘米),防止鼠类打洞进入;场区出入口设置防鼠沟(宽度≥60厘米,深度≥40厘米,可填充碎石或水)或防鼠板(高度≥60厘米);通风口、下水道入口加装防鼠网(网眼直径≤0.6厘米),电缆、水管穿墙处用防火泥或水泥密封缝隙(缝隙≤0.6厘米)。
• 内部栖息环境清理:栏舍内地面缝隙(宽度≥0.5厘米)用水泥或密封胶封堵;设备与墙面、地面的间隙≤10厘米(避免鼠类藏匿),定期清理设备下方(每月至少1次);栏舍顶部横梁、通风管道定期检查,清除鼠巢与粪便;雏鸡舍、仔猪保温箱的缝隙(如门帘与地面间隙)用橡胶条密封,防止小家鼠进入。
(二)监测预警:掌握鼠害动态的“眼睛”
鼠害监测是制定防治方案的依据,通过定期监测鼠密度、鼠种构成、活动规律,可及时发现鼠害苗头,避免大规模爆发。养殖场需建立“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制度,核心监测措施包括:
1. 监测点设置
根据养殖场布局,按“均匀分布、重点加密”原则设置监测点:
• 重点区域:饲料仓、雏鸡舍、仔猪舍、污水沟两侧、围墙周边,每50平方米设置1个监测点;
• 普通区域:育肥舍、蛋鸡舍、办公区,每100平方米设置1个监测点;
• 监测工具:采用粘鼠板(非毒型)或鼠夹(带诱饵,诱饵为油炸花生米或香肠),每个监测点放置2个工具(地面1个,高处1个,针对黄胸鼠),工具需固定在墙角或设备边缘(鼠类活动路径),避免被畜禽破坏。
2. 监测频率与数据记录
• 监测频率:春秋季(鼠类繁殖高峰)每周监测1次,夏冬季每2周监测1次;若发现鼠害爆发(单监测点24小时内捕获≥2只鼠),需每日监测。
• 数据记录:每次监测后记录“捕获鼠数量、鼠种、捕获位置、诱饵消耗情况”,绘制“鼠密度变化曲线”(鼠密度=捕获鼠总数/监测点总数/监测天数)。当鼠密度超过3只/监测点/天(预警阈值)时,需启动应急防治措施。
(三)物理与化学防治:快速控鼠的“核心手段”
当监测发现鼠密度超标时,需结合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手段,快速降低鼠密度。物理防治适合“低鼠密度、敏感区域(如雏鸡舍)”,化学防治适合“中高鼠密度、大范围区域”,两者需协同使用,避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
1. 物理防治:安全无残留的优先选择
物理防治通过机械手段捕获或杀灭鼠类,优点是对畜禽与环境安全,适合雏鸡舍、仔猪舍、饲料仓等敏感区域,常用工具与使用方法如下:
• 粘鼠板:选择强力粘胶型(粘力≥1000克),使用前拆除保护膜,在粘胶上放置少量诱饵(油炸花生米),沿鼠类活动路径(墙角、设备边缘)放置,粘到老鼠后需连同粘鼠板一起焚烧处理;注意避免畜禽接触(尤其是雏鸡、仔猪),可在粘鼠板周围设置防护栏。
• 鼠夹与鼠笼:鼠夹选择“安全型”(避免夹伤畜禽),诱饵用香肠或面包,放置时将诱饵固定在触发装置上,夹口朝向墙面;鼠笼(网眼直径≤0.6厘米)可用于捕获活鼠,捕获后需异地放生(距离养殖场≥1公里)或焚烧处理;两者需每日检查1次,避免捕获的老鼠腐烂污染环境。
• 电子捕鼠器:适合干燥区域(如饲料仓、办公区),通过高压电击杀死鼠类,使用时需固定在绝缘地面,避免畜禽接触;每日充电1次,清理电击后的鼠尸(用工具夹取,避免直接接触)。
2. 化学防治:高效控鼠的补充手段
化学防治通过使用灭鼠剂(毒饵)快速降低鼠密度,但需严格控制使用范围与剂量,避免畜禽误食与环境残留。养殖场化学防治需遵循“定点投放、专人管理、定期回收”的原则,核心要点如下:
• 灭鼠剂选择:优先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如溴敌隆、大隆),这类药剂作用缓慢(老鼠服药后3-5天死亡,不会产生“拒食性”),且有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安全性高于急性灭鼠剂(如磷化锌);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灭鼠剂(如毒鼠强、氟乙酰胺)。
• 毒饵投放规范:
1. 投放区域:仅在养殖场外围(围墙周边、垃圾站附近)、饲料仓外部、污水沟两侧投放,禁止在栏舍内、饲料仓内部、畜禽活动区域投放;投放点需远离水源(距离≥5米)与饲料(距离≥10米)。
2. 投放剂量:每投放点放置毒饵10-20克,沿围墙每5米设置1个投放点,重点区域(如鼠洞附近)可增加至30克;毒饵需用“毒饵盒”(带锁,仅鼠类可进入)盛放,避免雨水冲刷与畜禽接触。
3. 投放后管理:投放后每日检查1次,补充被吃掉的毒饵(保持投放点有毒饵),连续投放7-10天;毒饵投放结束后,需在3天内回收剩余毒饵与死鼠(死鼠需焚烧处理),避免残留。
• 安全防护:投放人员需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禁止徒手接触毒饵;投放后在周边设置“有毒警示标识”;场内配备维生素K1(解毒剂),若发现畜禽误食毒饵(出现出血症状),需立即注射维生素K1(按体重0.5毫克/公斤),并送兽医治疗。
(四)效果巩固:长效控鼠的“保障”
鼠害防治不是“一次性工作”,需通过定期评估、制度完善、人员培训,巩固防治效果,避免鼠害反弹。效果巩固的核心措施包括:
1. 防治效果评估
每次防治(物理或化学)结束后15天,需重新开展鼠密度监测,评估防治效果:
• 合格标准:鼠密度降至1只/监测点/天以下,且连续2次监测(间隔7天)均达标;
• 未达标处理:若鼠密度未达标,需分析原因(如毒饵投放不足、环境治理不到位、鼠种产生抗药性),调整防治方案(如更换灭鼠剂种类、加强环境封堵),重新开展防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