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SCIENCE

2025年,我国生猪行业正处在产能过剩与政策调控深度博弈的关键阶段。一边是能繁母猪存栏持续高于合理区间、市场供应过剩引发猪价低位震荡,一边是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调控政策,推动行业去产能与结构优化。从农业农村部拟联合发改委召开25家头部猪企座谈会,到地方协会发出产能调控倡议,从企业聚焦降本增效到市场面临短期亏损压力,生猪行业正经历一场“瘦身”与“提质”并行的转型阵痛,而“降体重易、去产能难”的困局,更折射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需破解的深层矛盾。

01政策调控:多维发力后,产能去化仍陷困境

自2025年5月起,国家层面已构建起一套覆盖产能、出栏、运输、收储的“全链条调控体系”,试图缓解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

5月底,国家发改委率先约谈头部企业,从源头严控新增能繁母猪产能,明确要求将生猪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并限制二次育肥这一“囤猪赌市”的投机行为;

6月,农业农村部进一步细化目标,在生猪生产调度会上提出“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至3950万头”的量化任务,同时将二次育肥纳入地方月度监测,推动调控从“头部约束”延伸至“全行业覆盖”;

7月至8月,政策重心转向“长期提质”与“短期稳市”,既通过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部署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产业链升级任务,又印发《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强化运输监管,更在猪价同比下跌31.4%时启动“新增收储+轮换收储”组合拳,一周内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2.6万吨,有效遏制了价格过度下跌的势头。从短期成效看,政策对市场的“即时调节”作用已逐步显现。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生猪宰后均重从前期高点的90多公斤降至86公斤,且下降趋势持续;二次育肥情绪显著降温,行业大猪采购量连续数月环比下降,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更是明确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多省份因调运开票难度增加、运输成本上升,进一步抑制了投机行为。然而,政策对“产能根本面”的影响仍存在明显滞后——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4042万头,虽较此前略有下降,但仍为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6%,处于绿色区间上限。

这一数据背后,是行业普遍存在的“信任困境”:多数企业担忧“我减他不减”,导致主动去产能意愿不足;更关键的是,部分头部企业逆势扩产的行为,与“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政策目标形成背离,成为产能出清的核心阻力。

地方层面的调控也在同步推进,但同样面临“散户出清快、规模企业调整慢”的不平衡。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率先发布《生猪产能调控倡议书》,呼吁行业主动压减产能;生态环境部通过规范行政检查提升环保执法精准度,农业农村部则以《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强化对规模养殖的精准管理——这些举措加速了管理水平低、资金实力弱的散户退出市场,却未能有效约束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冲动,使得行业产能结构呈现“大企业增长、中等场稳定、小散户下降”的分化格局,进一步延缓了产能出清进程。

02企业应对:头部与中小户分化加剧

在猪价低位震荡与政策调控双重压力下,生猪养殖企业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头部企业以“种群优化”和“成本管控”构建竞争壁垒。种群端,通过基因筛选淘汰低产母猪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024年我国PSY均值24.03头,而牧原、神农集团等头部企业2025年PSY已达28-29头,逼近30头高位;按PSY27.9测算,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可较当前减少近30%。

成本端,依托管理、技术与规模优势,头部企业成本持续下降,2025年8月牧原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1.7元/公斤,温氏7月成本12.2元/公斤,在猪价跌破成本线时仍能微利。中小养殖户则陷入被动,因缺乏规模与技术支撑,成本普遍高于14元/公斤,且存在“追涨杀跌”的行为惯性,错过最佳出栏时机。

9月全国生猪均价6.7元/斤、7公斤仔猪价240-320元/头,均低于多数中小户成本,导致其大面积亏损,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03市场展望:长期需破调控与发展平衡难题

短期(2025年下半年)猪价低位震荡确定,亏损压力持续。供应端,2024年12月-2025年5月新生仔猪同比增9.9%,对应2025年6-11月出栏增多,且一季度猪饲料产量达近年峰值,预计全年肥猪上市量增4%、猪价下行10%-20%。国家收储仅能遏制价格过度下跌,无法改变供大于求基本面,企业核心任务为“控成本、保现金流”。中期(2026年)猪价能否回升取决于产能去化深度与速度。

若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50万头目标区间,2026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减少,猪价中枢有望回升;若头部企业逆势扩产,2026年上半年或面临阶段性深度亏损。9月16日25家头部猪企座谈会,将成为决定中期走向的关键,需在“头部产能约束”等方面形成共识。

长期行业将向“效率驱动、波动减弱”转型,但需破解三大问题:一是建立“预警-承诺-反馈”的调控长效机制;二是支持地方猪种、黑猪产业,以产品差异化降低价格依赖;三是将调控扩展至全畜禽领域,应对其他畜禽对猪肉的消费替代,实现肉类市场供需平衡。

04行业反思

回顾2025年生猪行业的调整历程,“降体重易、去产能难”的困局,本质上反映了行业长期以来“重规模、轻效率”的发展模式弊端。过去数年,在猪价高位刺激下,企业普遍追求“扩产能、抢市场”,忽视了种群优化、成本管控、产业链协同等核心能力的建设,导致行业陷入“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产能出清—价格上涨—再扩产”的周期性循环。 如今,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已不仅是“短期稳价”,更是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2025年的生猪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短期的价格波动与产能调整或许痛苦,但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市场优化的协同发力,才能打破“周期性魔咒”,让生猪行业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对于企业而言,当下的“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谁能在降本增效、技术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