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有个神秘“闹钟”,每隔几年就会准时响起,左右着养殖户的钱包,这就是“猪周期”。它像一场无法预测的过山车,让养猪人在波峰波谷间,体验暴富与巨亏的巨大落差。今天,咱们就来揭开猪周期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到底如何影响养猪业。

猪周期:价格涨跌的轮回

猪周期,简单来说,就是猪肉价格周而复始的涨跌循环。一般轨迹是这样的: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利润增加,于是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母猪存栏量大增;过段时间,生猪供应大量增加,市场上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开始下跌;价格跌了,养殖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只能无奈淘汰母猪、缩减养殖规模;随着生猪供应减少,市场上猪肉又供不应求,价格再次上涨,一个新的周期开始。

回顾过去,每轮猪周期持续时间大概3 - 4年 。2013 - 2015年那轮,行业累计亏损15个月,每头猪最多月亏301元;2018 - 2019年的周期,累计亏损7个月,最大月亏318元;而2021 - 2023年的猪周期堪称“史上最难熬”,累计亏损约21个月,最大月亏达到惊人的559元/头。

形成猪周期的幕后黑手

生产特性:漫长周期与滞后反应

生猪从补栏母猪幼崽,到母猪生产、仔猪出栏,至少需要12 - 18个月。养殖户做生产决策时,往往依据当下市场价格,可等生猪出栏时,市场早已变化,这就导致产量与市场需求很难同步,容易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

规模化程度低:散养户的盲目跟风

我国养猪业散养户占比高,他们缺乏精准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价格上涨时,盲目扩大养殖;价格下跌,又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大量散养户的统一行动,就会让猪价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

疫病影响:产能的不稳定因素

疫病对养猪业是巨大冲击。像2006年的猪蓝耳病、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不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淘汰,还严重打击养殖户信心。产能大幅下降,供应减少,猪肉价格自然飙升;等疫病过去,产能逐步恢复,价格又开始回落。

信息监测与调控滞后:市场的“盲目飞行”

养猪业生产分散,统计数据存在误差,难以及时、准确反映市场供需。再加上缺乏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政府调控政策往往“慢半拍”,等政策发挥作用,市场早已发生新变化。

本轮猪周期:不一样的挑战

当下,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和以往相比,出现不少新特征。

周期异变:上行期短,亏损期长

本轮周期上行期从2022年4月到10月,仅6个多月,十分短暂;而亏损期预计远超以往,产能高位运行,调整速度缓慢,导致下跌周期被拉长。

供需结构矛盾:生产效率与消费增长的失衡

随着养殖技术进步,行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平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24头提升至26头左右 ,龙头企业更是高达32头。但与此同时,猪肉消费增长却逐渐趋缓,生产与消费节奏不一致,造成产能过剩。

市场情绪影响加剧:预期的力量

市场情绪对本轮猪周期影响显著。养殖户、企业对价格涨跌预期,会影响补栏、出栏决策。一旦市场形成价格上涨或下跌预期,集体行动会放大市场波动。

养殖户的应对策略

面对捉摸不定的猪周期,养殖户并非毫无办法。

降本增效:深挖利润空间

优化养殖流程,合理规划猪舍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科学配比饲料,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产品,降低养殖成本;引入先进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提升抗风险能力:多元化经营

除了养殖,拓展猪肉加工、销售业务,延长产业链,降低对生猪价格的依赖;利用生猪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提前锁定价格,规避价格风险。

关注市场信息:紧跟政策风向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行业信息,及时掌握价格走势、供需变化;同时,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

猪周期虽然难以彻底消除,但只要养殖户掌握规律、积极应对,在挑战中也能抓住机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里,唯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站稳脚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