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是断奶后仔猪高发的急性散发性疾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发病急、死亡率高(可达90%以上),病猪常出现头部水肿、神经症状,一旦忽视会给养殖带来严重损失。以下是针对性的科学预防方案,养殖户需重点关注。

1. 把控“断奶关键期”,减少应激诱发风险

断奶是仔猪水肿病的主要诱因,需平稳过渡降低应激。

断奶时间不宜过早,建议仔猪4-5周龄、体重达6-8公斤时断奶,此时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力相对成熟。

采用“逐步断奶法”:断奶前3天减少母猪与仔猪接触时间,逐步降低哺乳次数;断奶后1-2周内,仍让仔猪留在原圈饲养,避免环境、伙伴突然变化引发应激。

饲料过渡:断奶后10-14天内,继续使用哺乳期仔猪料,之后再逐步更换为保育期饲料,每天更换比例不超过20%,防止饲料突变刺激肠道。

2. 优化“饲养管理”,守护肠道健康

致病性大肠杆菌易在肠道失衡时滋生,需从饮食和环境双管齐下。

控制喂食量:断奶后仔猪消化系统较弱,采用“少量多次”喂食法(每天4-5次),避免过量喂食导致消化不良,加重肠道负担;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霉菌毒素损伤肠道黏膜。

调节肠道菌群:在断奶仔猪的饮水中或饲料中,适量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连续使用7-10天,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繁殖。

保持环境稳定:猪舍温度控制在22-26℃,避免温差超过5℃;定期清理粪便,每周用过氧乙酸溶液消毒1次,减少环境中致病菌数量。

3. 做好“疫苗与药物预防”,提前筑牢防线

针对高风险猪群,需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在仔猪出生后14-18日龄,可接种猪水肿病灭活疫苗,尤其对于曾发生过水肿病的养殖场,能有效提升仔猪特异性免疫力。

药物预防:断奶前3天至断奶后1周,可在饲料中添加敏感抗生素(如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需遵兽医指导使用,避免耐药性),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降低发病概率。

4. 强化“日常监测”,第一时间识别异常

猪水肿病发病急,早期发现是救治关键。

观察重点:每天留意仔猪精神状态和外观,若发现仔猪头部、眼睑、耳部肿胀,走路摇晃、转圈(神经症状),或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39.5-40.5℃),需立即隔离观察。

快速处置:隔离后及时联系兽医诊断,若确诊为水肿病,对同群未发病仔猪紧急投喂益生菌和敏感药物,对病猪按兽医方案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5. 重视“病后处理”,防止二次感染

若场内出现病猪,需规范处置避免病原残留。

病死猪需按规定无害化处理(深埋深度≥2米,撒生石灰消毒),禁止随意丢弃或食用,防止病原扩散。

对病猪所在圈舍及周边环境,用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饲养工具(食槽、饮水器、注射器)用高温煮沸消毒30分钟以上,避免二次感染其他猪只。

做好以上5点,能大幅降低仔猪水肿病的发病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