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不仅导致猪只生长受阻、死亡率升高(尤其仔猪),还会影响猪肉及相关产品流通,需针对性做好预防。以下是5个核心预防措施:
1. 规范“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
疫苗是预防猪口蹄疫的关键,需严格按免疫程序执行。
仔猪:出生后30-45日龄首次接种口蹄疫疫苗,间隔1个月后进行二次加强免疫,确保抗体水平达标。
成年猪: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1次口蹄疫疫苗,母猪在产前1个月补充接种,避免通过母乳或接触传染给仔猪。
注意事项: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如O型、A型等),疫苗需2-8℃冷藏保存,接种时确保剂量准确,注射部位严格消毒,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免疫失败。
2. 严守“生物安全”,阻断病毒传播
口蹄疫病毒传播途径广(接触、空气、饲料、车辆等),需全面切断传播链。
养殖场入口设置双重消毒池(用2%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2次),人员进入需换防护服、鞋套,手部用75%酒精消毒;外来车辆(尤其是运猪车、屠宰车)需整车喷洒消毒,停留30分钟以上方可入场。
禁止从疫区引进猪只,新引进猪需隔离观察45天,期间进行2次口蹄疫抗体检测,确认阴性且无异常症状后,才能与原有猪群混养。
严禁携带猪肉制品(如香肠、腊肉)入场,避免人为带入病毒;病死猪需按规定深埋(深度≥2米)或焚烧,无害化处理后对周边环境彻底消毒。
3. 优化“饲养管理”,增强猪群抵抗力
健康猪群对病毒的抵抗力更强,日常管理需精细化。
提供无霉变、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因饲料污染降低猪群免疫力;饮水需清洁,定期清洗水箱和水管,可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电解质,缓解猪群应激反应。
控制养殖密度,每头成年猪占地面积≥1.2平方米,仔猪≥0.3平方米,避免过度拥挤;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及时清理粪便,每周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地面、食槽消毒1次,减少病毒滋生环境。
4. 强化“日常监测”,早发现早处置
密切观察猪群状态,第一时间识别疑似症状。
重点关注猪的口腔、蹄部和乳房:若发现猪口腔黏膜出现水疱、溃烂,蹄冠、蹄叉红肿出血,乳房皮肤起水疱,或伴随体温升高(40-41℃)、食欲不振、跛行等症状,需立即隔离病猪。
隔离后及时联系兽医诊断,若确诊为口蹄疫,需立即上报当地畜牧部门,对疫点进行封锁,对同群猪进行紧急免疫或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5. 规范“物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管控场内物资流动,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场内工具(清扫铲、喂料勺、注射器等)按猪群批次专用,使用后用高温(≥80℃)或消毒剂浸泡消毒,避免不同猪群间交叉使用。
饲料、药品从正规渠道采购,确保来源安全;若需运输物资入场,需对包装表面喷洒消毒,静置2小时后再拆封使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