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生猪报价为6.885元/斤,是近17个多月的最低价”,目前的生猪价格再次跌穿成本,远远不及市场对于三季度的预期,8月的生猪市场弥漫着一股低迷情绪。去年同期猪价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创下全年峰值,如此巨大落差让养殖户倍感压力。供应端、需求端的压力供应端的压力已经老生常谈了。根据市场数据可知,去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增长以及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份,新生仔猪的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当前及未来数月市场猪源供应充足,奠定了当下供应宽松基调。同时,部分企业为响应政策并加速资金周转,主动降低了出栏体重,适重生猪流通整体宽松。与此同时,随着生猪育肥成本上升迫使前期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加速离场,大量大体重生猪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供应过剩的压力。消费端也是一直拖累着猪价的反弹。当前正处于传统猪肉消费淡季,叠加全国大范围高温高湿天气的持续,居民对于选择猪肉消费意愿一般,加之餐饮及堂食集中消费的减少,下游市场鲜销走货难度加大,白条猪批发市场交易量持续低迷。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层面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变,猪肉消费量呈现急剧下滑态势。节假日对消费的提振效应也屡屡减弱。据悉去年猪肉消费占比虽仍占整个肉类行业的57.8%,但同比已下降5-10%,且专家预测未来这一比例或将进一步降至30%左右。此外,猪肉替代品的消费价格同比大幅下跌,凭借价格优势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面对供强需弱的格局,养殖端月初曾尝试缩量挺价,推动猪价短暂回升。然而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猪价快速重回下行通道。8月猪市整体呈现多空因素激烈博弈。

监管政策加码值此之际,生猪调运监管政策也迎来重大升级。农业农村部新近出台的《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核心要求是“逢车必查、逢猪必检”。其中该指引还提到,指定通道检查站工作人员数量应当满足24小时轮班值守需求。

这一政策变革也对生猪市场有着一定影响:短期影响——区域割裂加剧,南北价格分化显著主产区的生猪外调阻力加大,猪源或被迫积压在本地,屠宰企业压价意愿或将增强,导致产区猪价的加速下行。主销区则因外部猪源的输入减少,本地供应缺口拉开,叠加开学以及“双节”备货的启动,猪价顺势反弹,形成“北弱南强”的区域分化特点。二次育肥加速出清,供应短期激增严查调运大幅将增加二次育肥户的跨区操作难度和风险,比如疫病暴露成本,倒逼其恐慌性抛售大体重猪,进一步加剧产区供应压力,形成“跌价→抛售→再跌价”的负循环。长期影响——产业链重构,波动性收窄“运肉”替代“运猪”,屠宰产能本地化革命由于调运的高成本与疫病风险长期化,迫使主销区加速布局本地化屠宰产能,减少对活猪调入依赖;主产区则需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与冷库,推动屠宰加工产能向产区下沉。产业形态从“分散养殖-全国调运”转向“产区集中屠宰-冷链分销”,实现产业链效率与安全性的双升。价格波动收窄的逻辑支撑一区域自平衡增强,销区产能本地化、产区屠宰深加工能力提升,削弱跨区调运对价格的扰动。二疫病风险得以缓释,运输环节传播源被切断,非洲猪瘟等疫情暴发概率下降,减少市场恐慌性抛售行为。最重要的是对于投机行为的抑制,严控调运+限制二次育肥政策,将大幅减少短期投机性囤猪操作。弱反弹可期,反转仍待产能去化展望后市,生猪市场依旧存在一定利好因素。随着院校的开学带来的食堂备货需求,以及紧随其后的“双节”前的备货动作启动,猪肉消费需求届时将有所增长,为猪价提供反弹上涨的契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猪价上涨的幅度并非大涨。虽然当下行业正持续进行着产能去化,但整体生猪供应宽松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逆转。供应端的压力与需求端或将继续在未来拉扯不断。秋意渐浓或许能为生猪市场带来一丝暖意,但生猪市场能否真正走出“寒冬”,迎来周期性的反转,最终取决于实质性产能去化的成效以及整个产业链在升级阵痛中寻找到新的、可持续的平衡点。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转型期,养户当下最关键是在于灵活应对市场动态以及理性安排出栏节奏,避免在情绪驱动下恐慌性集中抛售。要具备抗压能力和长远的判断能力,记住不被短期市场震荡所影响,方能穿越周期。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