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波动对我国CPI影响显著,政策层坚定维稳猪价,头部企业认真执行降重去产能,为产业均衡发展提供支撑。在政策定力与企业行动高度协同下,预计下半年的市场路径可能与2023年类似,猪价将在温和上涨的情况下体重出现明显下降。

7月下旬,国内饲料行业再度迎来涨价潮,多家饲料企业密集宣布调价,不同品类饲料涨幅在50-100元/吨区间。

01 情绪交易降温,盘面高位回落

生猪观点:情绪交易降温,盘面高位回落主要逻辑:

(1)供应:短期,农业部继续“引导行业有序出栏”,集团场大猪保持高出栏比例,但散户仍有育肥情绪。中期,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产能尚在高位波动,并且1月~6月新生仔猪数量持续环比增加,按照仔猪→商品猪6个月出栏时间推算,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呈增量趋势,周期仍受供应压制。长期,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农业部表示将引导行业“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反内卷政策引发去产能预期。当前生猪养殖尚有微利,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但若落后产能逐步出清,供应或能迎来拐点。

(2)需求:天气炎热,终端猪肉消费需求有限。

(3)库存:集团场响应降重号召,但散户仍有二育利润,栏舍利用率维持高位。

(4)节奏:反内卷政策在多个行业联动发酵,生猪养殖围绕“去库+减产”展开。短期来看,集团场积极响应调控,释放大猪库存,但由于二育仍有利润,散户仍有累库情绪。6月行业实现一小波降重,但幅度有限,目前均重仍在偏高水平,短期生猪现货受到库存压力的压制。中长期看,今年上半年新生仔猪出栏量持续环增,因此下半年商品猪供应依旧面临增量压力,但是政策开始调整行业过剩产能,若后续落实执行,去产能将驱动远月逐步转强。

展望:震荡。供给侧反内卷政策持续影响市场,农业部引导养殖行业“出栏降重+调减产能”,催化盘面利多情绪。基本面来看,虽然近月仍在兑现过剩产能,但去产能预期利多远月,生猪产业“弱现实+强预期”,关注反套策略。风险因素:养殖情绪、疫情、政策。

02 饲料又涨!

7月下旬,国内饲料行业再度迎来涨价潮,多家饲料企业密集宣布调价,不同品类饲料涨幅在50-100元/吨区间。此次涨价背后,是饲料原料供应偏紧引发的成本压力——2025年上半年进口玉米、小麦数量同比大幅锐减,以玉米为核心的饲料原料在国内市场陷入供应紧张局面。自6月以来,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始终高位运行,直接推高饲料生产成本,最终触发本轮饲料涨价。

进口量锐减成原料紧俏主因

本轮饲料涨价潮的核心推手,是玉米、小麦等基础原料的供应偏紧与价格波动。2025年开年至今,玉米价格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据市场数据来看,7月25日山东潍坊地区玉米现货价格达到2440元/吨,较年初上涨18%。

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总量为627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4%。具体来看,进口玉米及玉米粉的总量为79万吨,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2.8%;进口小麦及小麦粉的总量是196万吨,同比下降了78.9%。

从后市来看,玉米集中上市,叠加饲料厂原料采购数量和频率持稳,贸易商不看好三季度玉米价格。从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可以发现,7月玉米期货2509合约价格较6月有显著下滑。尽管上半年玉米价格走势偏强,但伴随7月进口玉米拍卖加码,玉米市场中长期将有下行压力。

本周小麦市场价格止跌反弹震荡偏强运行。小麦周度均价2438.65元/吨,周度均价环比上涨0.01%。

饲企集体跟涨,养殖端承压

与此同时,养殖行业以及饲料生产领域对玉米的需求量却在持续增加。再加上上半年我国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数量大幅下降,多种因素叠加,使得原料市场的供应形势趋于紧张。

7月下旬以来,受原料成本压力提升影响,饲料业掀起涨价潮,不同产品涨幅为50-100元/吨不等。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云秀)、综合自中信期货、路透社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