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华盛顿与北京就未来关税安排展开贸易谈判之际,中国政府或已暂停对美农产品实施的301措施反制关税豁免机制。尽管中方尚未发布正式公告,但多位中国进口商已向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USDA FAS)通报,自2025年8月1日起,将停止接受新的关税豁免申请;所有已批准的豁免将在2025年9月14日到期失效……
中国或将取消对美农产品关税豁免
中国进口商最近在财政部网站提交申请时,系统弹出一则简短提示:“自2025年8月1日起,该税目不再接受新的申请,已批准的豁免有效期截至2025年9月14日。”
这则系统通知成为美国政府获取中方政策变动的首个渠道。美国驻华农业参赞埃里克·穆利斯随后确认,中国将暂停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豁免机制,此举将影响包括牛肉、禽肉、猪肉及谷物在内几乎所有美国农产品类别。
关税飙升,肉类首当其冲
豁免政策终止后,部分美国产品关税将出现大幅上调。以牛肉为例,目前适用的关税税率约为32%至45%,取消豁免后将升至62%至70%,一夜之间涨幅高达30%,这种幅度的关税调整将使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几乎失去竞争力。作为参考,澳大利亚、巴西等竞争对手在中国享受的牛肉关税仅为12%-15%。
除牛肉外,禽肉、猪肉等主要肉类产品同样面临关税大幅上涨的前景。据冻品行业分析,美国猪肉目前享受的关税优惠也将取消,猪肉关税可能从目前的35%左右升至50%以上,大大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
对于中国进口商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供应链的重大调整。一位不愿具名的肉类进口商表示:“我们正在紧急寻找替代来源,但短期内很难完全替代美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微妙时机,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一政策调整的时机极为微妙。当前,华盛顿与北京正就未来关税安排展开关键贸易谈判。美国官员已表示可能在未来几周推进与中国的贸易磋商,而中国选择此时释放政策信号,引发诸多解读。
此次政策变化背景可追溯至2018年。当时美国政府以“侵犯知识产权”等理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则以“301反制关税”作为回应。这些措施被中方认为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但双方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展开了新一轮关税博弈。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达成重要协议,双方暂停对彼此加征24%的关税,保留10%的关税,并设立90天缓冲期(至8月12日)。
而中国此次宣布的农产品关税豁免调整时间点——8月1日停止新申请,9月14日现有豁免失效——与5月协议的缓冲期紧密衔接。这种时间安排显示中方可能在为下一阶段谈判设置议程。
博弈升级,农产品成焦点
中国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国际贸易博弈中的精准反击策略。在5月达成的日内瓦协议中,美国保留了对中国商品的30%综合关税(10%新关税+20%芬太尼相关关税),而中国对美关税则降至1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留了针对芬太尼问题的关税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国农产品实施的额外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鸡肉等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豆、牛肉等加征10%关税。
美国农业参赞穆利斯指出:“尚不清楚此次关税豁免暂停是否涵盖所有符合条件的美国产品”,这为后续谈判留出了回旋余地。
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中美贸易谈判的关键筹码,尤其在美国农业州对政治影响力巨大的背景下。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猪肉和牛肉的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额达20亿美元。关税大幅上调将直接影响美国农场主收入和选票走向。

贸易格局,面临重构
此次政策收紧将对中美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50余种美国农产品将失去关税保护,被迫以完全税率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进口商面临艰难选择:要么承担更高的关税成本,要么寻找替代供应源。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可能因此受益,获得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良机。
不过,一些特殊产品仍难以替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坚果生产国之一,中国高端坚果市场严重依赖美国杏仁、核桃等产品。同样,美国特定品种的牛肉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占有独特地位。
贸易专家分析认为,此轮政策变化可能是中方的谈判策略,旨在促使美方在后续磋商中做出更多让步。

随着9月14日最后豁免期限临近,美国农场主们正密切关注北京和华盛顿的每一次互动。数据表明,中国是美国牛肉的最大买家,2024年进口额达20亿美元。一旦关税升至70%,这些红肉将在中国超市变得比日本和牛还要昂贵。
北京的选择既是对美国5月保留10%对华关税的回应,也是对未来谈判的铺垫。当8月12日中美暂停加征关税的90天缓冲期结束时,两国贸易代表将再次坐到谈判桌前,双方贸易关系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