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越南早在2022年便推出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NAVET-ASFVAC),并宣称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超95%,但2025年初疫情却卷土重来2025年7月18日,越南总理范明钦紧急签发全国防疫指令,要求全力遏制非洲猪瘟(ASF)蔓延。根据越南农业与环境部数据,2025年初至今,全国34个省份中28个爆发疫情,累计扑杀生猪超3万头,创近五年新高。疫苗的“纸面成功”与现实的失控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暴露多重深层矛盾。而随着越南非洲猪瘟的再次爆发,我国猪企出海进程有望加速。

越南各地疫情爆发,多个水渠死猪漂流

此次越南非洲猪瘟疫情爆发范围非常广,80%省份都已爆发。如广义省的义行乡,7月初以来,15个村子里13个都中招,273头猪被销毁;义安省的嘉乐乡,34个村子里23个爆发疫情,1150多头猪被扑杀。


更为致命的是,越南在动物疫病防控上存在巨大的短板,尤其在生物安全及病死猪的处理上,可谓是一场灾难。


如广义省义行乡一位养殖户,骑着摩托车把一袋50公斤的死猪扔到废弃种植园,臭气熏得附近居民直喊受不了。


更多养殖户更是直接将病死猪投向当地河流及水库,如义安省明州乡当地的N2水渠,原本是给几百户人家灌溉农田的命脉,现在却成了“死猪漂流河”。居民们抱怨,腐烂的猪尸体散发恶臭,严重影响生活。更可怕的是,这条水渠还是饮用水源。

清化省北运河污染也是惨不忍睹。这条50公里长的水渠,服务着11个乡镇的数万户家庭,负责灌溉和供水。可最近,绍全、绍中等乡的居民发现,河面上漂满了死猪,恶臭弥漫,连家里的自来水都不敢用了。


当地人介绍,之所以出现违规处理病死猪,主要因为养殖户为节省销毁费用,没按规定申报疫情,导致疫情愈发难以控制,且严重污染当地环境。

越南政府“铁腕”应对

面对危机,越南政府虽启动“铁腕”措施——严惩瞒报、补贴养殖户、扩大安全区,但基层防疫仍是“纸上谈兵”。7月15日,总理范明政签发紧急批示,要求各地全力以赴防控疫情。措施包括:迅速销毁病猪、扶持受损养殖户、严打非法运输和倾倒死猪的行为。

该批示敦促地方当局迅速发现和消除疫情爆发,实施严格的淘汰,并惩罚可能传播病毒的非法生猪交易和胴体倾倒报告补充说、兽医机构必须指导农民,扩大安全区,并及时报告疫情爆发情况,而各部委的任务是资助、监测、执行反走私和提高公众对非洲猪瘟预防的认识。

总理还明确警告:哪个地方隐瞒疫情或者处置不力,当地负责人得负全责!

但是当地人士介绍,基层兽医人员不够、资金有限、养殖户不配合,这些都是老大难。光靠罚款和口号可不行,得实打实地投入资源,比如多建无疫养殖场、给养殖户更多补贴,才能让大家主动配合。


非洲猪瘟疫苗免疫效果

尽管越南早在2022年便推出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NAVET-ASFVAC),并宣称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超95%,但2025年初疫情却卷土重来,全国28省爆发514起疫情,扑杀生猪超3万头。疫苗的“纸面成功”与现实的失控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暴露多重深层矛盾:

1、积极方面  

疫情控制成效显著:在朗山、曹邦、北宁等曾疫情严重地区,使用疫苗 1-2 个月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部分实验数据良好:据越通社报道,截至 2022年12月底,AVAC ASF LIVE 疫苗在13个畜牧场注射1800多头猪,抽样结果显示94.4% 符合免疫要求。越南C.P.畜牧股份公司对545个畜牧场的600544头猪进行注射,抽取5958 份检测样本检测后,93.34% 的样本符合免疫力。

2、消极方面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广义省多个猪群接种后有停止进食、皮肤渗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导致猪只大量死亡,疫苗接种曾一度紧急暂停。    

病毒持续排毒问题:疫苗毒株存在持续排毒现象,接种猪只在接种 28 天后依然排毒,接触猪只在 49 天后出现排毒和抗体转阳情况,提示有水平传播风险。    

疫情仍有大面积爆发:2024年,据越南政府文件显示,当年迄今越南已扑杀受感染生猪42,40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倍,全国发现 660 起非洲猪瘟疫情,而去年同期为208 起。      

存在病毒重组风险: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和野毒株混合培养或者临床混合感染可能发生重组,增加了病毒变异和疫情复杂化的风险。  

疫苗适用性有限:可能无法对新出现的 I/II 基因型重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感染猪只提供保护,无法提供异源保护。

中国猪企技术出海迎来关键窗口期

危机背后,中国猪企正迎来技术输出的黄金机遇。越南养殖户对非瘟防控、猪场改造、生物安全体系的需求迫切,而国内企业已积累丰富经验。

2025年3月,牧原股份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子公司,推出“6层立体猪场+4层空气过滤系统”,土地成本直降60%,生物安全等级提升3倍;合作方BAF公司计划2030年实现年出栏1000万头,目标直指越南最大养殖集团。

新希望自1999年布局越南,现有9家饲料厂、3个养殖基地,饲料市占率稳居前五;2025年加码智能环控设备出口,单套猪舍环境控制系统售价超百万美元。

海大集团则从水产饲料跨界生猪养殖,计划在越南建设5个万头母猪场,推出“防非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疫苗冷链、智能监控等全链条服务。

中国猪企的出海逻辑已发生质变:硬件升级方面,楼房养猪、巡检机器人、空气过滤系统成越南养殖户“刚需”;服务增值方面,代运营猪场、代培技术人员、代建防疫体系,单项目收费超3000万元;标准输出方面,牧原的“防疫三件套”、新希望的“无疫小区”模式,正被越南政府纳入推广计划。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猪企仍需警惕潜在风险。越南外资农业审批周期长达18个月,土地租赁成本同比上涨40%;散养户对智能化设备接受度低,需配套“保姆式”培训;本土疫苗因安全性争议遭国际抵制,或为中国疫苗出海创造机会。

当湄公河畔的“智能猪场”拔地而起,中国养猪业正从“产能内卷”转向“技术出海”。这场东南亚生猪产业的洗牌战中,谁能以硬核技术破解非瘟困局,谁就能赢得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


【版权声明】来源:猪病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