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环保重拳下580万头母猪淘汰制倒计时,一边是7月猪价磨底阶段。养殖户正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成为时代命题。

猪价全面下行,多地跌破成本线

7月16日(星期三),据中国养猪网数据监测显示,全国(生猪品种:外三元)均价为14.63/公斤,猪价较昨日下跌了0.16元/公斤,较7月初最高点(15.31元/公斤)累计下跌约4.4%。

在全国可监测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猪价走势为1涨3平27跌。仅山东省小幅上涨,安徽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持平,其余地区均呈下跌态势。


分地区看,南北价差逐渐拉大,北猪南运利润承压。东北猪源主要销往京津冀及山东,但运价挤压利润;西南本地消费偏弱,外调动力不足。广东省仍居全国首位(8.0-8.3元/斤),主因本地大猪偏紧及“调肉入粤”新政推高外省调入成本。西南(川渝6.80-6.95元/斤)、东北(黑吉辽7.0-7.3元/斤)跌入“6元区”,与广东省价差高达1.4元/斤。

下跌驱动因素:供应过剩与消费疲软共振

供应端压力凸显:集团猪企计划出栏量高达1300万头,虽环比降低1.7%,但因5月份完成率偏低导致延迟到近期集中增量。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15349.67万头,其中5月份屠宰量为3215.67万头,环比增加4.5%,同比大幅增加20.6%。同时受前期养殖端看好后市、压栏和二次育肥情绪浓厚的影响,大体重猪延迟至5月集中出栏,市场上大体重生猪增多,形成阶段性供应积压,对价格形成较大压力。

需求端持续萎靡:受高温影响,多处工地停工导致集中采购锐减,加之,高温抑制居民猪肉消费,转向禽肉及水产替代;暑假期间,学校集中采购减少,季节性淡季凸显。

环保风暴下,养殖户的破局之路

在环保风暴席卷与养殖利润波动的双重变奏中,中国养猪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与重生机遇。


从湖南张家界慈利县的山林间,环保执法人员发现了一根从养猪场延伸出来的软管,暗红色的污水正通过它直接排入自然环境,到湖南、广西等地启动畜禽养殖县环保大排查。


今年二季度以来,一轮环保风暴轰轰烈烈的在南方水网地带开展起来,福建、江西、两广、两湖地区全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新一轮的环保风暴已然而至。


面对环保升级的行业大考,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优化完善了生猪保险政策,将生猪价格保险升级为生猪养殖综合收入保险,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不超过 2000元/头的基础上,补充提高生猪死亡风险保障至最高1200元/头。这些创新金融政策为养殖户转型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


政策利好,提振养殖户信心,但7月以来,环保风暴升级及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凸显。仔猪价格一年内飙涨近300元/头,豆粕每吨上涨600元,养殖成本持续攀升,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对于大型集团而言,智能系统设备加之规模效应受风暴影响不大,但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风暴袭来,挤压利润空间,导致许多中小养殖户面临生存危机。


“必须给予中小养殖户足够的整改时间和空间!”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谯仕彦院士在调研后大声疾呼。

中小型养殖户急需转型升级,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或将成为盈利关键。种养循环模式的优势逐渐显著,如江西新余“N2N”区域的生态循环模式,联动上游养殖场与下游种植基地,集中处理生猪粪污,减少排放,形成“废弃物-能源-肥料-种植”闭环,诸如此类的“绿色模式”还有很多。


此番环保整治虽淘汰580万头能繁母猪(占总量12%-16%),但却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减少无序竞争,叠加,智能设备+循环模式能够使饲料利用率提高15%,粪污处理成本下降40%,头均盈利空间或将扩大至 62元,对于中小型养殖户而言,此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