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猪只出现腹泻现象,相关的致病原因和防控措施已有大量的描述。本文则从腹泻发生机制入手详细阐明腹泻的特点,从而引导大家根据现场症状排查可能的诱因,并采取除药物治疗外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猪只腹泻根据肠道发生机制可分为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其不同机制和粪便类型如下图所示:

01   渗透性腹泻

主要由于肠腔内积累了大量不能被吸收的溶质(脂肪、糖类),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内以维持肠腔与内环境渗透性平衡,从而引起腹泻。

腹泻物类型多为糊状或者水状,粪便中有大量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禁食后症状会缓解。

➤ 临床常见原因汇总:

1. 肠黏膜病变导致吸收障碍

a. 如轮状病毒、PEDV、球虫等引起小肠绒毛细胞受损,造成吸收障碍。残存在肠道内的饲料等未能被完全吸收,形成的高渗环境引起体液从肠道组织进入肠腔内,形成渗透性腹泻。

b. 大豆中的抗原蛋白、霉菌毒素等可损伤小肠绒毛,导致营养物质(如脂肪、糖类)吸收不良。

2. 进食高渗性食物:如含糖分、脂肪、盐量高的饲料成分。仔猪在哺乳后期因奶水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出现的腹泻。

3. 更换饲料后出现的腹泻也多属于渗透性腹泻。

4. 服用药物:如酸镁等泻药;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剂;酸化剂等。

5. 暴饮暴食:尤其是断料后再次自由采食。

➤ 应对措施:

1. 断奶仔猪使用低乳糖、易消化的原料(如发酵豆粕、熟化谷物);减少抗营养因子(如膨化大豆替代生大豆);

2. 控制感染: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或抗球虫药。

3. 益生菌与酸化剂使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

4. 逐步过渡饲料: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5. 发病期间减少饲料的供应,降低肠道负担。

猪球虫腹泻多为渗透性腹泻,粪便多为糊状。

2、渗出性腹泻

主要由于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或损伤,导致血浆、黏液或炎性渗出物进入肠腔而引起的腹泻。

其核心机制是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和电解质,超过了肠道的吸收能力,出现水样腹泻。

粪便多见黏液、脓血便、果酱样便、恶臭、含坏死组织的粪便;禁食后症状没有缓解。

胞内劳森氏菌造成的血痢多为渗出性腹泻,粪便带有血液,多为酱油色等

临床常见原因汇总:

1. 细菌感染:如志贺菌(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胞内劳森氏菌、梭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直接破坏肠黏膜。

2. 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肠道蛔虫(重度感染时损伤黏膜)。

➤ 应对措施:

1. 该种腹泻很容易造成猪只的急性死亡。因此,一旦出现该病例,建议群体尽快药物保健

2. 根据粪便症状和颜色排查可疑的病原,及时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或者加强驱虫操作;同时注射止血敏,减少内出血

3. 减少饲喂虽不能缓解腹泻,但一般能缓解肠道负担。所以减料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

03、分泌性腹泻

由于肠道主动分泌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超出肠道吸收能力而引起的腹泻。

其核心机制是肠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或吸收功能抑制。其中肠细胞Cl⁻和Na⁺分泌增加,与此同时Na⁺的吸收减少,从而带动水分被动进入肠腔。

腹泻物通常是大便量多、水样(米汤样,无固体),禁食后不缓解,可能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米汤样腹泻物是分泌性腹泻的典型特征

➤ 临床常见原因汇总:

感染性因素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通过耐热/不耐热毒素(ST/LT)激活分泌。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肠毒素直接刺激分泌。

病毒:如轮状病毒(部分通过分泌机制)。

➤ 应对措施:

1. 减少饲喂量并不能缓解腹泻症状

2. 病原菌毒素导致的分泌增加会快速引起机体脱水和死亡。因此,腹腔补液是对抗急性死亡的有效手段

3. 多为细菌引起。而细菌的耐药性多变,尽快分离到病原菌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04、动力性腹泻

主要是肠道蠕动异常加快(或节律紊乱),导致食糜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水分未被充分吸收而引起的腹泻。

其核心机制是肠道运动功能亢进或协调障碍,小肠或结肠蠕动过快,肠道通过时间缩短,减少水分吸收机会。而非分泌或渗透压异常。

粪便特点: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饲料颗粒(肠道通过时间过短)。稀糊状或水样便,排便急迫,量较少(与分泌性腹泻不同)。无脓血、黏液,禁食后腹泻可能减轻(肠道内容物减少)。稀糊状或水样便,排便次数增加但单次量少。

换料等应激造成的腹泻多为动力性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且含有未消化饲料颗粒。

➤ 临床常见原因汇总:

1. 应激因素

1) 断奶应激

仔猪断奶后突然更换饲料,肠道消化酶(如淀粉酶)分泌不足,未消化的食糜刺激肠道加速排空。母子分离、环境变化等应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肠道蠕动加快。

2) 运输或转群应激:长途运输或混群引发应激反应,肠道运动失调。

3) 温度剧烈变化:高温或低温环境影响猪的自主神经调控,导致肠道痉挛性收缩。

2. 病原感染

1) 梭菌感染:产气荚膜梭菌(C型或A型)释放毒素,刺激肠道蠕动亢进,导致坏死性肠炎。

2) 病毒性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早期感染阶段,病毒损伤肠道神经调控,引发动力紊乱。

3) 寄生虫感染:猪蛔虫、鞭虫重度感染时,虫体机械刺激或释放代谢产物,导致肠道反射性蠕动加快

3. 料与营养因素

1) 饲料霉变:霉菌毒素(如呕吐毒素DON)损伤肠道神经丛,干扰正常蠕动节律。

2) 高纤维或难以消化饲料:过量麸皮、未处理的秸秆等粗纤维刺激肠道加速排空。

➤ 防治措施

1. 缓解应激:缓解断奶、运输、换料应激

2. 控制感染:对因治疗,如梭菌、病毒、寄生虫的及时控制。

3. 饲料质量控制:使用易消化的原料(如熟化玉米、膨化大豆),减少粗纤维含量。添加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辅助消化。

05 、总 结

下图为不同病原引起的腹泻类型、发病机制和临床典型症状的汇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