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分别发声。

截至2025年3月11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但市场对后续走势存在分歧。

01   两会声音 | 关于生猪的提案都有哪些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加快推进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破解器官短缺难题

“当前,器官短缺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基因编辑医用猪的研发等异种移植研究,为破解器官移植长期以来面临的巨大供需矛盾贡献一份力量。”印遇龙表示。

印遇龙指出,在众多潜在的异种移植供体中,猪因其器官大小、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消化代谢方式与人类高度相似,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移植供体之一。相较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异种移植供体来源更为稳定,管理和存储更为便捷,同时成本更低,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突破,异种器官移植已从理论走向实践。2022年1月,科学家就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人的心脏移植。

“我的团队也在计划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筹划合作,探索基因编辑猪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印遇龙指出,异种器官移植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短缺的问题,还具备潜在的广阔医疗应用前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推动中兽医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人才匮乏,目前全国只有6所院校恢复中兽医专业招生;其次,知识传承断层,兽医掌握中兽医辨证技能不足,具有处方能力的中兽医药从业人员不足500人;再次,辩证分型标准化体系缺失;最后,中兽医智能诊疗装备缺失或匮乏。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中兽医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遇,人工智能与中兽医药的深度融合,应用场景广阔,如AI诊断模型、智能方剂系统、知识图谱等。

因此,需在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的支持下,推动中兽医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为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贡献中国方案。为此建议:

一、政策支持。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产业生态扶持链。

二、人才支持。完善中兽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健全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优化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实施全维度人才培育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林其鑫:重视地方猪保种育种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围绕畜牧业发展提出3项建议。他指出,实现生猪种业自立自强,要重视地方猪的保种育种与发展,建议打造华系种猪种业高地,支持华系地方猪商业化育种和市场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当前,我国华系地方猪种有89个,普遍存在选育遗传进展受限、部分品种性能退化、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等问题。在推进华系地方猪商业化育种和市场开发方面,林其鑫建议,加大华系地方猪产业发展的综合政策支持,在资金、人才培养、宣传、产销对接环节进一步整合资源,鼓励华系地方猪龙头企业扩大“联合养殖”影响力,以成渝地区为试点,开展绿色化、田园化、商业化养殖的中国地方猪乡村振兴工程,建立适合种养循环为基础的适度规模养殖。同时,发展地方猪产业要依靠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系统构建地方猪产业的联农带农新机制。

关注地方猪之余,林其鑫也提到了当下畜牧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在他看来,我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更高水平的精准监测和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林其鑫建议,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能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驱动畜牧业智慧化创新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国产化替代,设立“AI+畜牧”科技专项,对采购国产算力的企业给予购置补贴;扩大全产业链场景示范与推广,启动国家级智慧牧场示范园区项目实施计划,集成AI视觉识别、区块链资产监管等技术,形成可复制的标准模式;加快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际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国家级算力枢纽为中小养殖企业提供低成本AI模型训练服务;加大人才与金融支持,启动“AI+畜牧”人才计划,增设“智能养殖工程”交叉学科,联合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加强政策协同与监管保障,明确AI设备安全规范,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防止算法误判导致的养殖损失。

三、加强科研项目支持。设立国家中兽医药重点研发专项;构建全链条科研攻关体系;建设中兽药基础数据共享平台。

02  期货起飞!全国25个地区“涨疯了”!涨势稳了?

截至2025年3月11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但市场对后续走势存在分歧,具体情况如下:

一、当前猪价表现

价格数据‌

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达‌14.62~14.65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4~0.15元/公斤,南北多地猪价稳中有涨,新疆(13.25元/公斤)和广东(15.50元/公斤)分别为最低和最高价‌。

北方地区标猪报价普遍在‌14~15元/公斤‌,局地散户存在扛价情绪,南方集团猪企缩量领涨‌。

区域分化‌

华中、华东等地出栏量收缩,养殖端挺价意愿较强;东北、华北散户出栏积极性一般,屠企采购难度增加‌。

全国25个省份猪价上涨,5个省份下跌,云南持平,涨幅在‌0.02~1.20元/公斤‌,跌幅在‌0.06~0.45元/公斤‌‌。

二、上涨驱动因素

供应端收缩‌

养殖端普遍惜售,北方散户抵触低价,南方集团场主动减少出栏量,市场生猪流通量阶段性下降‌。

二次育肥在低价区域(如东北7元/斤以下)仍有入场操作,分流部分标猪供应‌。

需求端支撑有限‌

消费需求较春节后略有回暖,但终端白条走货仍显平淡,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对涨价支撑力度较弱‌。

三、未来趋势研判

短期走势‌

预计猪价以‌稳为主,局地小幅调整‌。养殖端抗价情绪与屠企压价意愿博弈,市场供需僵持,缺乏持续上涨动力‌。

中期风险‌

供强需稳‌格局未改,产能去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叠加冻品库存高企,猪价反弹空间受限‌。

期货市场虽现短期拉升,但需警惕压栏、二次育肥等行为导致的阶段性超涨后回落风险‌。

四、期货与资本面

生猪期货价格近期表现活跃,主力合约在2025年2月一度突破‌18450元/吨‌,累计涨幅超16%,猪肉概念股同步走强‌。但需注意升水结构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投资者需谨慎选择多空时机‌。

综上,当前猪价上涨主要由供应收缩驱动,需求端尚未形成实质性利好,涨势稳定性仍待观察。建议关注产能去化进度及消费复苏节奏‌。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春夕)、综合中国畜牧兽医报、中国经济网、国际金融报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