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国内生猪市场依旧笼罩在低迷氛围之中。猪价跌破每公斤12元大关,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养殖户平均每头亏损接近200元,行业整体再次陷入深度亏损。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猪周期中又一次熟悉的下行震荡;但深入剖析当前的产能变化、企业行为与政策导向,不难发现,这一轮低谷或许正是新一轮周期筑底的关键起点。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一场深层次的产业重构正在悄然展开。
近年来,生猪产业在产能扩张与价格回落之间频繁波动,周期节奏愈发紧凑且剧烈。然而,最新数据显示,行业已出现结构性转变的信号。截至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三个月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总量降至4035万头,同比微降0.7%。虽然降幅看似有限,但在持续亏损叠加疫病扰动的双重压力下,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小养殖户的被动退出和产能去化共识的形成。特别是对于资金链脆弱的小型养殖场而言,长期亏损已使其难以为继,主动减产甚至清栏成为无奈选择,为未来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头部养殖企业的表现却展现出显著韧性。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上市猪企在9月份仍实现了两位数的出栏量同比增长;牧原股份虽环比略有下滑,但其生猪出栏均重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强大的成本控制与运营能力。这一分化现象凸显出行业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生猪养殖正从过去粗放式的‘拼数量’阶段,转向以管理效率、成本控制和现金流为核心的‘拼质量’竞争时代。高杠杆扩张模式逐渐失灵,精细化运营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在发生深刻转变。牧原股份明确提出从‘卖猪’向‘卖肉’转型,加大冷鲜肉、分割品的研发投入,并积极推进品牌化建设;温氏股份则着力拓展生鲜销售渠道,推动‘从猪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种由养殖端向消费端延伸的战略升级,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更是在构建抵御周期波动的‘护城河’。生猪产业的本质正在悄然演变——从传统农业范畴的养殖业,迈向现代食品制造业,利润来源也从单纯依赖市场价格波动,转向产业链整合与价值深化。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经历长达数年的行业下行周期后,主要上市猪企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部分龙头企业凭借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改善的现金流状况,逐步恢复分红能力,吸引长期资金关注。随着产能去化持续推进,叠加明年春节前后的季节性需求回暖预期,市场对供需关系修复的信心正在增强。尽管短期内行业仍将面临亏损压力,但从长远视角看,当前正是布局优质资产、等待周期反转的重要窗口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猪行业的周期调整正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外溢效应。在疫病防控方面,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程明显加快,国产兽药替代进口的空间不断扩大;在上游饲料领域,转基因玉米与大豆的商业化推广稳步推进,有望显著降低饲料成本并提升种业盈利能力。这些变化表明,今天的养猪业早已超越‘养猪’本身,演变为一场涵盖育种、防疫、饲料、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系统性农业现代化变革。
总体来看,2025年的生猪行业正处于一次深刻的‘深蹲式重构’之中。利润空间被压缩,但产业结构在优化;散户加速退出,但头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转型升级的方向愈发清晰。每一次周期的底部,往往都孕育着下一轮繁荣的种子。对于行业参与者和投资者而言,当下或许不是撤离的时刻,而是冷静筛选、坚定布局的关键节点。当行业出清完成、格局重塑之际,属于中国生猪产业的新一轮春天终将到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