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国内生猪市场经历了一轮先抑后扬的行情。月初猪价一度深度下探,但中下旬迅速回暖。截至2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回升至12.4元/公斤,较10月7日的阶段性低点上涨1.8元/公斤。本轮反弹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包括二次育肥在低位积极入场、大体重肥猪需求回暖带来的价格拉动,以及养殖端普遍存在的压栏增重和扛价情绪。这些因素短期内支撑了市场价格,但也埋下了隐患——供给压力被推迟释放,导致节前出栏集中度上升,市场波动风险加剧。
从供应源头来看,商品猪的供给正逐步增加。这一趋势可追溯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恢复与生产效率的提升。自2024年起,国内能繁母猪产能持续修复,直接带动新生仔猪数量稳步回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新生仔猪累计区间增长达5.69%,同比增长9.59%。按照约6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这批仔猪将在四季度陆续进入出栏阶段,意味着节前毛猪市场供应将持续宽松,为价格上行带来压力。
与此同时,多数规模猪企年度出栏计划完成进度偏慢。统计显示,除温氏股份外,其他上市猪企在1月至9月的实际出栏量普遍落后于原定节奏,偏差幅度在1.5%至10%之间,个别企业甚至滞后达15%。这意味着第四季度企业面临更大的出栏任务压力,很可能采取阶梯式加量出栏策略,进一步加剧月度供给的集中释放,对价格形成压制。
在出栏体重方面,尽管10月中上旬猪价下跌促使部分养殖场降低出栏体重,生猪平均出栏重由123.5公斤微降至123.2公斤,但整体降幅有限。原因在于:一方面,前期亏损扩大促使养殖户倾向于延长饲养周期以追求更高收益;另一方面,气温下降后南方市场对大体重猪的需求回升,推动大猪成交加快。此外,二次育肥的大面积入场也间接拉高了整体出栏体重预期。当前各体重段猪只价差明显,激励养户继续压栏增重,预计后期出栏均重将呈现易涨难降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行为已成为影响短期供需格局的重要变量。截至10月20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多地二育入场比例已达25%-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0%-60%。虽然下旬随着猪价反弹,部分区域入场热度有所降温,但东北、华南等地仍有新进散户陆续补入,支撑了短期价格走势。然而,这种操作实质上是将本该当期释放的供应延后至春节前后,叠加节后消费淡季的到来,极易造成年后市场供需失衡。加之2月中旬正值春节假期,节后需求疲软与企业集中出栏压力叠加,不排除出现恐慌性抛售的可能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建议养殖户理性应对。首先,对于标猪应坚持顺势出栏原则,避免盲目跟风压栏。只要有合理利润即视为成功出栏,可通过分批销售的方式平滑价格波动风险,在不同体重阶段有序出栏,防止全部押注于尚未兑现的高价预期。其次,针对牛猪(大体重猪)更应把握时机,做到‘落袋为安’。需精细核算每增加一公斤体重所投入的饲料成本,一旦增重边际成本接近或超过当前猪价,继续压栏便失去经济意义,及时出栏才是最优选择。唯有科学决策、灵活调整,方能在波动中守住收益底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