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价格在经历持续低迷后显现企稳迹象。截至10月24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已连续五个交易日上涨,达到每公斤11.83元,单日微幅上涨0.10元。尽管出现反弹,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当前猪价仍处于近年低位。与上月同期相比,价格下跌6.41%;较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下挫32.9%。区域市场表现分化明显,呈现“南强北弱”格局:南方主产区价格普遍回升,而北方部分市场则出现回调,导致南北价差进一步拉大。
  业内专家指出,本轮猪价长期下行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端压力集中释放。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直接对应了今年第三季度商品猪出栏的高峰期,形成阶段性供应过剩。此外,往年7月至9月通常是猪价季节性上涨窗口,受此预期影响,部分养殖户选择压栏惜售。然而今年8月底至9月初,猪价并未如预期走高,反而因前期供应增加而持续走低,导致养殖端产生恐慌情绪,集中抛售加速了价格探底。国庆节后,随着节日消费效应消退,市场需求回落,价格继续承压下行。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莹吉分析称,今年以来猪价走势经历了从震荡下滑到加速下跌的过程,根本原因正是产能的集中兑现。‘9月和10月正是前期能繁母猪增长所对应的生猪出栏高峰,叠加部分养殖场未能按时完成出栏计划,将存栏延后至10月集中投放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这使得10月生猪价格一度创下近四年新低。不过,朱增勇认为,10月中旬的价格可能已触及全年底部。近期的小幅反弹并非趋势反转,而是出栏节奏逐步回归常态的体现,属于市场的自我修复过程,有助于稳定养殖主体信心,避免非理性集中出栏。
  从需求端来看,传统节假日过后,猪肉消费通常会经历短暂回落再逐步恢复的过程。目前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进入10月下旬,多地气温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鲜肉消费和家庭备货需求,但整体增幅有限,终端市场白条肉走货速度依然偏慢,消费需求尚未完全回暖。尽管四季度将迎来传统的消费旺季,包括北方灌肠、南方腌腊等季节性需求提升,但相较于庞大的供应量,需求拉动作用相对不足。数据显示,11月起随着天气转冷和腌腊备货启动,屠宰量预计将逐步上升,预计12月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环比增幅可达26.18%,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强需弱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行为成为近期支撑猪价企稳的重要因素。由于肥猪与标猪价差扩大,养殖利润空间显现,部分投机性补栏需求在北方地区集中入场,推动现货价格小幅回升。尤其是在价格触底阶段,二育户的抄底操作为市场提供了短期支撑。然而,这种支撑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一方面,当前生猪整体供应充足,二育可操作的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近期二育出栏占比已明显下降,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谨慎态度。5月份以来,虽然猪价处于低位、饲料成本不高,具备补栏条件,但随着行情波动加剧,二育积极性有所减弱。
  展望后市,多位专家认为猪价反弹空间有限。朱增勇指出,尽管南方腌腊季即将开启,北方也将迎来灌肠高峰,终端消费需求有望季节性回升,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在整体供给充裕的背景下,猪价难有大幅上涨。邹莹吉预测,11月猪价环比或将小幅上涨,主要得益于气温下降带来的需求回暖以及局部地区二次育肥的阶段性补栏。然而,由于未来几个月生猪出栏量仍将保持环比增长,叠加规模养殖场积极完成年度出栏目标,供应压力不减,限制了价格上行空间。
  国金证券分析认为,尽管短期价格已跌破多数养殖主体的完全成本线,行业普遍陷入亏损,产能已有去化迹象,政策层面也在加强调控,但季节性库存积累的空间有限,生猪价格仍存在进一步下探的可能性。总体来看,未来半年内,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维持高位运行,消费需求则随季节波动,而政策干预和二次育肥将成为影响出栏节奏的关键变量。市场或将在经历短期下跌后进入低位震荡阶段,行业景气度正处于底部企稳的过程中。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