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回升至11.77元/公斤,实现连续一周上涨,部分区域涨幅明显。这一轮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由季节性需求回升、二次育肥积极入场以及市场情绪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尽管短期内行情出现回暖迹象,行业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格局中,价格持续上行的基础尚不牢固,未来走势更可能呈现震荡波动的特征。
  本轮反弹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来自需求端和供应端的短期变化。随着气温逐步下降,南方地区进入传统的大猪消费旺季,350斤以上肥猪的需求明显上升。与此同时,大猪供应量同比减少,使得其价格优势更加突出,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差开始扩大。此外,前期猪价一度跌至低位,全国多地出栏价跌破5.5元/斤,广西部分地区甚至低于5元/斤,这为二次育肥创造了成本优势。在对未来行情看好的预期下,北方如东北三省、山东等地的贸易商和养殖户纷纷入场补栏,推动了阶段性需求的增长。
  与此同时,屠宰企业也加大了采购力度,宰量显著提升,与二次育肥主体形成‘抢猪’局面。散户惜售情绪逐渐增强,部分养殖户由原来的急于出售转为观望待涨。而从供应端来看,虽然规模养殖场整体出栏节奏保持正常,但截至10月20日,173家样本企业的出栏进度已达69.58%,超过理论正常值66.7%,意味着前期出栏节奏偏快,短期内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为价格反弹提供了支撑条件。
  市场联动指标也显示出积极信号。标肥价差持续拉大,以120公斤标准猪与150公斤肥猪为例,全国平均价差稳定在0.76元/公斤左右,江苏、湖南、川渝、贵州等地区甚至达到0.9至1.1元/公斤,反映出市场对大体重生猪的偏好增强。与此同时,仔猪市场也出现回暖迹象。7公斤断奶仔猪(A苗、单阴)成交价从此前的150-160元上涨至170-180元,中小规模场及散户补栏积极性回升,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短期乐观情绪。
  尽管短期利好频现,但对于‘11月至次年春节猪价将开启持续上涨通道’的观点,市场存在明显分歧。多数分析认为,在供需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的是频繁震荡的运行格局。首先,未来几个月的供应压力依然较大:11月起,规模场将在短暂缩量后恢复出栏,计划出栏量环比增加;12月为完成年度目标,集中出栏可能性高;而由于2025年春节落在2月,无论是散户还是企业都可能提前在1月集中出栏,导致一季度初供应压力不减。
  其次,需求端的增量相对有限。虽然腌腊季、元旦和春节带来一定的季节性消费拉动,但这种增长具有阶段性,难以长期消化不断释放的生猪产能。同时,二次育肥的需求热度预计也将逐步降温,一旦市场情绪逆转,可能引发集中抛售。因此,综合判断,猪价在未来几个月大概率呈现‘有涨有跌、反复震荡’的走势,整体均价或将表现为‘11月略高于10月,12月回落,2月因节日效应小幅回升’的波动态势。
  总体来看,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需求集中释放’与‘供应压力持续显现’的博弈阶段,尚未真正进入明确的上行通道。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需高度警惕两大风险:一是后期集中出栏可能导致价格再度探底;二是部分主体因短期行情好转而盲目扩大二次育肥或补栏,可能加剧后续市场的波动风险。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养殖主体应保持理性,避免追涨杀跌,重点关注生产成本控制、出栏节奏调整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方能在周期波动中稳健前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