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业内称之为“猪周期”。截至目前,已历经五轮完整的周期,平均每轮持续约四年。历史数据显示,猪价的低谷通常出现在每年的4月至6月之间,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行业整体低迷和疫病高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每一轮周期的演进,价格波动的幅度呈扩大趋势,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复杂性和外部冲击的加剧。其中,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被视为预测未来猪价走势的关键指标——其数量与约10个月后的生猪价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例如,2024年4月能繁母猪产能出现拐点,预示着2025年春节后猪价可能逐步进入下行通道。
  推动猪周期演变的不仅是市场自身规律,还包括一系列重大外部冲击。历史上,蓝耳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曾多次打断正常的生产节奏,导致短期内供应骤减、价格飙升。此外,环保政策的收紧也促使大量散养户退出养殖行业,进一步改变了产业结构。这些因素叠加,使得传统猪周期的运行逻辑不断被打破。与此同时,随着规模化养殖的迅速发展,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TOP20大型养殖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产业格局正从“小而散”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这种结构性升级增强了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后续的宏观调控奠定了基础。
  面对频繁的价格大起大落,国家自2009年以来开始系统性地构建生猪产能调控机制。背景是过去四次重大市场波动均源于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正常水平的95%。为此,政府确立了以3900万头为基准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并划定了五个预警区间:过度增加、大幅增加、绿色合理区间、减少、过度减少,实行分级响应机制。通过建立‘三抓两保’体系——即重点抓住产销大省、大县、大场,保障能繁母猪数量和规模猪场底线——实现对关键节点的有效管控。同时,依托覆盖饲料、养殖、屠宰、交易等全链条的监测预警系统,政府能够及时掌握动态数据,发布权威信息,提升市场透明度。
  在具体调控手段上,政策工具日益精细化。一方面,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避免压栏惜售造成阶段性供应紧张;另一方面,限制‘二次育肥’行为,防止投机性囤养引发集中出栏带来的价格震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动态调节,实现中长期供给的稳定。为落实责任,国家还建立了产能调控基地,明确省级政府负总责,并将猪肉供应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范畴。同时,构建逆周期调控机制,在产能过热时预警去化,在产能不足时鼓励补栏,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生猪产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达3986万头,预计到2025年7月将增至4042万头,整体处于合理调控区间。随着非洲猪瘟后防疫体系的全面升级,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突发疫病对生产的冲击正在减弱。尽管猪周期不会消失,但其波动幅度有望逐步收窄,周期长度也可能缩短。市场正在从过去的‘大起大落’模式转向‘可控、可预期’的新常态。产能调控已成为稳定市场的核心手段,技术进步与管理优化共同支撑着产业韧性。
  总体来看,中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由粗放式波动向精细化调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策引导、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下,未来的猪周期将更加温和,猪肉供应的稳定性与保障能力将持续增强。这不仅关乎亿万消费者的餐桌安全,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行业正迈向一个产能有序、运行稳健、抗风险能力强的‘相对稳定’时代,标志着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