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曾家店村,一座曾经闲置多年的养猪场如今重新焕发出生机。吴涛猪场近期陆续引进了4800余头仔猪,标志着这一沉寂数年的养殖场正式重启运营。这一变化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嘉陵区32家长期闲置的猪场中已有29家被成功盘活。这背后,是当地政府为保障生猪稳定供给、恢复养殖信心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大省的核心区域之一,嘉陵区正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全面激活生猪产业活力。
  非洲猪瘟疫情曾对嘉陵区的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冲击,部分大型养殖场因损失惨重而退出市场,导致大量猪舍空置。面对低迷的行情和周期性波动,如何稳定产能成为关键课题。为此,嘉陵区农业农村局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发展思路,在推动规模化养殖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小散户的作用。通过母猪良种补贴、仔猪奖补、技术指导和防疫支持等多重政策,切实降低小户养殖风险。目前,每头能繁母猪可享受80元补贴,无论白猪黑猪均一视同仁;同时,政府鼓励大户带小户,凡向小户提供一头仔猪,大户奖励400元,小户仅需支付50元即可获得优质仔猪,极大减轻了资金压力。
  针对年出栏10头以下的小散户,嘉陵区还专门设立专项奖补机制。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划拨经费,实行购进奖补300元、出栏奖补100元,合计每头最高可达400元,且该标准已连续三年提升,2024年已提高至600元/头。此外,全区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采购疫苗、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并免费发放给小散户,确保疫病防控不留死角。这些实打实的支持措施成效显著:2023年,全区小散户出栏生猪近20万头,占全区总出栏量的32%,真正实现了‘小农户撑起大产业’的局面。
  在稳定小户的基础上,嘉陵区大力推进生猪代养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曾家店村的原属大型企业的闲置猪场,因企业战略调整已停用三四年,如今由养殖户吴涛接手经营。他之所以敢于承接如此规模的养殖场,底气来自与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该公司提供仔猪、饲料、兽药及全程技术指导,并承诺回收育肥猪,每头给予不低于200元的代养费用。这种‘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和市场风险,只需负责场地、人工和水电,便可获得稳定收益。据吴涛测算,单个养殖场年出栏可达1万头,加上其他基地,全年总出栏量约2万头,年毛收入超400万元,纯利润超过50万元。
  代养模式因其低风险、稳收益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青睐。目前,嘉陵区年出栏生猪60余万头中,采用代养模式的比例已达28%。随着今年大批闲置猪场被激活,这一比例预计将突破30%,对应出栏量接近20万头。袁章表示,代养不仅帮助个体养殖户规避市场波动风险,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区域生猪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部分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横向联合、抱团发展之路。南充金兆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斌从事养猪业逾20年,始终坚持自繁自养模式,现有种猪600余头,年出栏育肥猪超万头。2022年起,他联合另外4家养殖企业共同组建南充嘉牧养殖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五家企业共拥有种猪1500余头,每年可实现内部循环仔猪供应超3万头,大幅减少外购依赖。通过集中采购药品,成本较单独采购降低20%;饲料方面则聘请专业配方师,委托加工专属饲料,每头育肥猪饲料成本节约70至100元。
  这种‘抱团取暖’的联合发展模式,使他们在本轮闲置猪场盘活中表现突出,一口气盘活14家猪场、共计23栋猪舍,新增年产能达6万头。目前,嘉牧公司的养殖基地已覆盖嘉陵区7个乡镇,并正在阆中市筹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2023年出栏生猪2万余头,待全部新场投产后,年出栏将跃升至8万至9万头,产能实现四倍增长。曾斌坦言:‘只有不断节本增效,才能在低谷期生存下来,进而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在当前毛猪价格仅为每斤6.6至6.8元的背景下,每斤节约0.3至0.4元的成本,意味着更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扶持小散户到推广代养模式,再到推动企业联合发展,嘉陵区走出了一条多元协同、精准施策的生猪产业振兴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资产,更构建起多层次、抗风险、可持续的现代生猪养殖体系。未来,随着更多闲置猪场投入使用,全区生猪产能将进一步释放,为保障‘菜篮子’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