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迎来新一轮波动,尤其是山东地区玉米价格再度走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一轮上涨并非源于需求激增或政策推动,而是供应量明显减少所致。数据显示,此前山东地区的玉米到货量一度接近1800车,随后逐步回落至1300多车,紧接着出现断崖式下滑,最低降至700余车。而最近几天,日均上量更是稳定在五六百车的低位水平。在深加工企业持续需要原料的情况下,供应收紧直接推动了收购价格的反弹。
此次山东玉米的涨价,实际上反映出了市场的心理底线——对过低价格的普遍抵触。此前,由于天气频繁降雨导致玉米质量分化严重,山东多地深加工企业趁机压价,使得玉米行情一度低迷。然而,随着近期天气转晴,晾晒条件改善,农户和贸易商手中的粮源得以处理,惜售情绪随之升温。面对低价收购,卖方主体纷纷选择观望或延迟出货,导致上量锐减,倒逼企业提价收粮。这种由“抗压”引发的供应收缩,正是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逻辑之一。
与此同时,东北玉米外运受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山东市场的紧张局面。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铁路运费大幅下调,加上华北地区玉米质量不佳,东北优质玉米成为山东、河北等地加工企业的抢手货,外运积极性高涨。但随着运输需求集中释放,车皮资源开始紧张,公路运输成本也随之抬升,汽运价格水涨船高,导致东北玉米流入关内的节奏放缓。一边是本地粮源惜售挺价,另一边是外部补充不畅,双重因素叠加下,山东深加工企业不得不提高报价以吸引货源。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这波上涨难以持久,极有可能演变为“三天乐”式的短暂行情。原因在于,山东本地并不真正缺粮。目前多数贸易商尚未形成大规模建库意愿,手中粮源仍倾向于适时出售。一旦价格略有回升,便可能刺激出货量迅速回升。此外,部分已装车发运的东北玉米正在途中,未来几天陆续到厂后,上量或将再次攀升,价格支撑力度也将随之减弱。因此,当前的涨价更多是阶段性供需错配的结果,而非趋势性反转。
反观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依旧承压下行。一方面,正值基层售粮高峰期,只要价格尚有利润空间,农民卖粮积极性依然较高;另一方面,尽管今年东北玉米实现丰产,但运力紧张却限制了外流速度,导致产区库存积压加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价格持续承压,多地呈现“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循环态势。虽然部分地区因玉米品质不稳定、粮库收购标准提高而出现局部提价现象,但这属于个别区域的临时调整,并不具备全局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当前贸易主体整体仍处于观望状态,尚未启动大规模建库操作。尽管市场对未来玉米行情普遍持乐观预期,但正因看好后市,各方更希望在当前阶段尽可能压低采购成本,等待价格触底后再行入场。目前市场普遍关注两个见底信号:一是国家是否出台明确的增储政策,释放托市信号;二是价格能否回落至或接近去年的低点水平。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这两个关键条件均未显现。因此,无论是粮商还是大型贸易企业,大多仍在耐心等待11月新一轮卖粮高峰带来的进一步价格探底机会。
综合来看,山东玉米的短期反弹是供需阶段性失衡的结果,缺乏持续上涨的基础;而东北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承担着近四成的产量压力,在丰产背景下,短期内难以摆脱卖压集中的困境。市场信心的恢复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政策引导与流通效率的提升。在真正的底部信号出现之前,玉米市场仍将经历一段艰难的磨底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