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下旬,全国生猪市场的标猪与肥猪价格差距持续拉大,10月21日达到月内峰值,价差高达0.82元/公斤,较9月底猛增105%。这一显著变化折射出当前生猪市场供需结构的深刻调整——大猪存栏比例明显下滑,而标准体重生猪供应充足。随着气温逐步下降,传统腌腊消费季节临近,市场焦点集中于中大猪价格是否能引领整体猪价走出低谷,实现真正回暖。
回顾10月份,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走势。月初受供强需弱影响,猪价一度深度下探,但随后迅速反弹。截至10月2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回升至12元/公斤以上,市场情绪有所修复。此轮反弹主要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叠加:一方面,二次育肥户在价格低位时积极入场补栏;另一方面,大体重生猪因消费需求升温带动价格上涨,形成阶段性支撑;此外,部分养殖户出于对后市的乐观预期,选择压栏增重,进一步缓解了短期供应压力。然而,这种惜售和压栏行为虽利好短期行情,却也导致未来供给压力后移,为节前出栏带来更大挑战。
从供应端来看,未来生猪出栏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根据能繁母猪存栏到商品猪出栏约10个月的生产周期推算,2024年能繁母猪产能逐步恢复,叠加养殖效率提升,使得2025年新生仔猪数量持续攀升。数据显示,自5月起新生仔猪增速加快,至8月底累计同比增长5.69%,同比增幅达9.59%。按照6个月育肥周期估算,这部分增量将在春节前后陆续进入市场,成为不可忽视的供应力量。
与此同时,多数规模猪企年度出栏目标完成进度滞后。今年1至9月,除温氏股份进展较快外,其他大型企业出栏节奏普遍落后正常计划1.5%至10%,个别企业甚至滞后达15%。这意味着第四季度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出栏任务压力,很可能采取阶梯式加量出栏策略,进一步加剧年底市场供应集中释放的风险。
尽管10月中上旬猪价下跌促使部分养殖场降低出栏体重,生猪平均出栏体重由123.5公斤微降至123.2公斤,但降幅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包括:前期亏损扩大促使部分养殖户提前出栏;南方地区气温转凉后大体重猪走货加快,规模场大猪库存减少;同时,二次育肥群体大量介入,推动超计划出栏。然而,当前不同体重段生猪价格差异显著,激励养殖户继续压栏增重。加之冬季来临,市场需求转向大猪,预计后续出栏均重将易涨难降,形成‘越涨越压’的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已成为影响市场节奏的重要变量。截至10月20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多地二次育肥入场比例已达25%至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0%至60%。虽然随着猪价回升,部分区域入场热度有所降温,但东北、华南和西南等地仍有新进养户陆续加入。这部分延迟出栏的生猪将在春节前集中上市,叠加原本就偏慢的年度出栏进度,导致节前供应压力高度集中。此外,由于明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假期,节后消费疲软预期强烈,不少养殖户可能提前出栏以规避风险,进一步加剧12月及次年1月的市场供给压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建议养殖户理性应对,科学安排出栏节奏。对于标猪群体,应坚持顺势出栏原则,避免盲目跟风压栏。只要出栏有合理利润,即可视为成功操作。可采用分批出栏策略,在不同体重阶段逐步出售,平滑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切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尚未兑现的‘高点预期’。而对于大体重牛猪,则更应把握时机,落袋为安。需精细核算每增加一公斤体重所消耗的饲料成本,一旦增重边际成本接近或超过当前猪价,继续压栏便失去经济意义,反而可能因后期集中抛售导致价格崩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