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玉米市场再度陷入山东与东北地区同步下跌的格局。然而,这一轮价格回调并未持续太久,反而在短时间内显现出企稳迹象,背后折射出市场供需博弈的复杂局面。总体来看,当前玉米市场呈现出‘跌不动’的趋势,但也尚未真正迎来反转时机,可谓一则好消息、一则坏消息并存。
  首先,好消息是玉米价格已逐步止跌企稳。山东地区此前因到货量激增而连续降价,日均车辆一度突破1500甚至逼近2000车次,巨大的供应压力让加工企业纷纷压价收粮。然而,这种高上量状态难以长期维持。实际上,山东地区的集中上量更多源于被动因素——新季玉米中水分偏高的湿粮难以长期储存,农户为避免霉变损失不得不加快出售节奏。随着天气转好、晾晒条件改善,部分持粮主体开始延缓出货,导致近日到厂车辆明显回落至千车以下,部分深加工企业随即上调收购价,释放出市场反弹的初步信号。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行情也在悄然变化。虽然当地同样面临新粮集中上市带来的阶段性供应压力,不少农户选择趁价格尚可时落袋为安,推动市场上量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动卖粮的背后也有现实考量。今年种植成本有所下降,在粮价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农民对收益已有一定预期,惜售情绪并不强烈。不过,随着气温逐步降低,储粮难度减小,卖压虽仍存在,但节奏已趋于平缓。更关键的是,近期东北部分储备库加大收储力度,不仅增设收储网点,还提高了收购价格,这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南方饲料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北上‘抢粮’,看中的正是当前处于价格底部区间的东北玉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地销售压力,支撑局部价格出现小幅回涨。
  综合来看,尽管上量周期仍未结束,但大规模暴跌的可能性正在降低。无论是山东到货减少后的提价动作,还是东北收储与跨区域采购的升温,都表明市场正进入筑底阶段。尤其在多方主体参与下,玉米价格的下行空间已被压缩,进一步深跌的动力不足。可以说,本轮调整已接近尾声,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玉米行情即将迎来强势反转。坏消息在于,真正的拐点尚未到来,短期内大幅上涨的条件也不具备。一方面,当前流通环节的玉米总量依然庞大,山东和东北均处于收获后的集中上市期,预计11月份还将迎来几波上量高峰,供应端的压力将持续施压价格。另一方面,多数收粮主体仍持谨慎观望态度。尽管市场普遍看好后市,许多企业也已开始布局东北粮源,但真正大规模建库的动作并不多见。原因在于,各方都在等待‘抄底’时机——希望在价格触底信号更加明确后再进行战略性储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市场传言11月或将启动2017年超期储存小麦的定向拍卖,这批小麦因品质下降无法用于口粮,极有可能流入饲料领域,从而替代一部分玉米用量。一旦实施,将对玉米的饲用需求形成挤压,进一步抑制价格上涨空间。因此,在供需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政策导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玉米市场很难走出单边上涨行情。
  综上所述,当前玉米市场正处于震荡筑底的关键阶段。价格下跌动能减弱,局部地区已现回暖迹象,显示出较强的底部支撑;但受制于阶段性供应充足、主体观望情绪浓厚以及潜在的替代品冲击,短期内难以实现趋势性反转。未来一段时间,玉米价格大概率将继续维持窄幅波动、涨跌交替的运行态势,真正的行情拐点还需等待更明确的供需变化与政策信号来确认。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