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生猪市场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冰火两重天”局面:猪价持续低迷,外三元出栏均价全国垫底,但与此同时,本地运输成本却大幅攀升。截至10月26日,广西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仅为11.19元/公斤,显著低于同期全国平均的11.88元/公斤,更是远低于浙江12.45元/公斤的高价水平,成为全国价格最低区域。然而,就在猪价跌至谷底的同时,生猪调运及本地短途运输费用却逆势上涨,普遍涨幅达4000至5000元,形成“价低运费高”的反常格局。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从年度价格走势来看,广西生猪均价并未如表面所见那般全面落后。截至10月24日,今年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4.18元/公斤,广西以13.88元/公斤略高于新疆(13.35元/公斤),虽不及河南(14.33元/公斤)和广东(15.09元/公斤)等主产区,但仍处于中游偏下水平。这一数据说明,广西并非全年持续低价,年初价格相对坚挺,尤其1月份均价明显高于部分西部省份,有效拉高了全年均值。但进入第四季度后,尤其是10月上旬,外三元生猪价格一度跌破5元/斤,创下2025年以来的新低,短期弱势极为突出,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冲击。
  造成当前困境的核心在于“产能过剩”与“调运受限”的双重压力。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生猪外调大省,超过一半的出栏生猪依赖跨省销售。2024年,全区生猪出栏量高达3651.35万头,同比增长3.8%;能繁母猪存栏达226.82万头,同比增长2.5%,产能规模持续处于高位。而放眼全国,2025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仍高达4035万头,整体供应宽松格局未变。在此背景下,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更严格跨区调运检疫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广西生猪外流通道,尤其是针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升级措施,使得活猪跨省运输难度加大,外销受阻直接导致本地供过于求,价格应声下跌。
  尽管毛猪外调受限,但极低的猪价催生了新的流通模式——‘白条外调’兴起。在A票制度和检疫趋严的环境下,许多屠宰企业选择将生猪在广西本地屠宰后,以冷鲜肉形式运往广东、山东等消费大省。这种模式规避了活猪调运限制,同时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此外,低价也吸引了部分养殖户开展‘二次育肥’,即从广西收购标猪运回本省进行再饲养,进一步推高省内短途运输需求。运输车辆紧张导致运费水涨船高,即便猪价低迷,物流成本却逆势上扬,形成了罕见的价格与成本背离现象。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挑战。目前全国仔猪均价已降至164.5元/头左右,广西优质仔猪价格与全国基本持平,未出现明显溢价或折价。然而,流通环节依然受限。2025年7月,广西部分地区因与越南接壤,暴发非洲猪瘟疫情,引发后续严格的防疫管控。自9月1日起实施的跨区调运新规不仅适用于育肥猪,也涵盖仔猪运输,导致广西仔猪难以外销,销售渠道收窄,大量仔猪被迫在本地消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几个月的出栏压力,形成潜在的供给叠加风险。
  从消费需求端看,广西本地市场对猪肉的吸纳能力有限。作为南方省份,居民长期偏好活禽消费,鸡肉、鸭肉等禽类产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肉类需求。尤其是在节庆之外的日常消费中,猪肉缺乏刚性支撑,价格难以获得有效提振。即使当前白条外调和二次育肥带来一定销量增长,但由于本地消费基础薄弱,且周边省份采购热情可能随价差缩小而减弱,猪价回升动力依旧不足。
  展望后市,11月至12月仍是广西生猪出栏的高峰期。前期高位产能将持续释放,叠加年底集中出栏惯性,市场供应压力有增无减。虽然短期内‘白条外调’和‘二次育肥’带来一定销售增量,但随着全国猪价逐步企稳、区域价差收窄,广西的低价吸引力或将减弱,外调需求存在回落风险。综合来看,产能去化尚未完成,调运瓶颈仍未解除,消费支撑乏力,多重因素交织下,广西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严峻考验,猪价反弹空间有限,行业需警惕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潜在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