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生猪行业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全国生猪均价已跌至12.76元/公斤,创下年内次低水平,部分区域价格甚至逼近11元/公斤的警戒线。对于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而言,每卖出一头生猪平均亏损高达128元,行业整体进入全面亏损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出栏均重攀升至128.55公斤,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反映出养殖户在价格低迷背景下压栏惜售的心理加剧,进一步加重了市场供应压力。与此同时,仔猪价格同比暴跌26%,繁育环节也全面陷入亏损,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终端承受着巨大冲击。
造成这一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持续高企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和不断提升的生产效率。截至2025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高达4038万头,虽较上月微降4万头,但依然远超供需平衡所需的3500万头基准线。这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将持续处于高位。更为关键的是,头部养殖企业通过基因优化、自动化养殖系统与精细化管理,将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稳定提升至30以上,部分先进企业甚至达到32-35头,相比2020年提升了约20%。这种生产效率的飞跃,使得即便母猪数量略有下降,实际产出的仔猪总量仍在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
展望2026年上半年,行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多家专业机构预测,生猪价格将呈现‘年初探底、年中回升’的波动走势。其中,1月份或将成为全年价格最低谷,预计全国均价可能下探至10.6元/公斤,显著低于多数养殖场的成本线。这一低价主要受春节时间推迟(2月17日)影响,节前集中出栏压力加大,而消费尚未完全启动,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到了4月,市场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价格在11.4元/公斤附近形成年内次低点。这表明供应过剩的压力并未缓解,行业或将进入一段漫长而煎熬的‘温和去化’阶段,猪价将在成本线下方持续承压运行。
支撑市场走势的根本逻辑,是‘成本托底’与‘供应压顶’之间的激烈博弈。以头部企业在2025年9月实现的11.6元/公斤养殖成本为基准,大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成本仍处于12至14元/公斤区间。若2026年猪价长期低于11元/公斤,全行业将陷入深度亏损。尽管自2025年6月以来,政策层面已开始引导产能调控,但去化速度极为缓慢。截至2025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仅环比减少0.2%,且后备母猪补栏意愿仍有韧性。规模场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维持稳定出栏节奏,而出栏占比已超过70%,其理性排产能力削弱了过去常见的价格剧烈震荡,但也延缓了市场出清进程。
去产能为何如此艰难?一方面,头部企业依靠低成本优势仍在适度扩张,而散户则因持续亏损被迫淘汰,整体去化结构分化明显,尚未形成足以扭转供需格局的合力。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升级成为新的成本负担。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主产区要求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必须配备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单个项目投入可达数百万元,这对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养殖户构成巨大压力,部分场户已面临整改或关停风险。此外,饲料原料价格波动也为行业雪上加霜——玉米、豆粕等主要成分受国际粮价和国内收成影响,曾在2025年出现单月涨幅超10%的情况。若2026年原料价格维持高位,行业平均养殖成本或将突破12元/公斤,进一步压缩本已脆弱的盈利空间。
尽管前景严峻,但仍存在若干可能改变市场轨迹的关键变量。首先是疫病风险,历来是生猪市场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若2026年冬季爆发大规模仔猪腹泻或其他传染病,可能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进而影响2027年的供应预期,短期内也可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其次是政策调控的力度与执行效果。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要求大型集团猪企停止增加能繁母猪数量,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内,并限制‘二次育肥’行为。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地,生猪均重和投机性育肥规模有望回落,为后期价格企稳回升创造条件。最后,若猪价长期低于成本线,可能引发高成本产能的大面积退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潮,从而加速行业洗牌,推动下半年价格反弹超预期。总体来看,202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严峻考验,唯有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行业才有望真正走出亏损泥潭,迎来新一轮周期的曙光。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