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季度,原本市场对中国大豆进口抱有乐观预期。根据初步安排,10月份预计到港950万吨,11月850万吨,12月也计划到港800万吨,整体到货量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一系列数据一度让业内对国内大豆供应形势感到安心。然而,近期形势却急转直下——中国买家的大豆采购节奏明显放缓,甚至传出已暂停订购巴西大豆的消息,原定于12月和次年1月的船期也未见新的采购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造成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巴西大豆价格的大幅飙升。当前,巴西大豆出现了显著溢价,每吨比美国大豆高出约50至60美元。如此巨大的价差使得中国采购方望而却步。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需进口近1亿吨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生产,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面对高昂的采购成本,买方自然趋于谨慎,观望情绪浓厚。
中国大豆进口长期以来遵循着南北半球收获周期的节奏。每年第二、三季度是南美大豆出口旺季,主要来源为巴西、阿根廷以及‘两圭’——巴拉圭和乌拉圭;而进入第四季度及次年第一季度,则逐步转向北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大豆成为主力供应。然而,今年的情况尤为特殊。由于国际政治局势波动,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重启加征关税政策,中美贸易关系再度紧张,自今年6月起,中国便基本停止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
所幸的是,上半年正值南美大豆出口高峰期,中国市场得以依靠巴西等国填补需求空缺,因此并未出现供应危机。但如今已进入四季度,本应是美豆接棒的关键时期,中国却仍未恢复对美采购,而巴西大豆又因溢价过高失去竞争力,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市场对未来几个月的大豆供应开始产生担忧。一旦进口节奏持续迟滞,可能将影响压榨企业的原料储备,进而波及豆油、豆粕等下游产品的市场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当前的高溢价并非源于减产或供应紧张,恰恰相反,其背后是创纪录的大丰收。据最新预测,2024/2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有望达到1.691亿吨,同比增长14.2%,出口表现强劲,截至目前已突破1亿吨大关,其中接近八成销往中国市场。更令人瞩目的是,下一季产量预估进一步上调至1.776亿吨。在如此丰产背景下,理论上具备降价空间,未来价格回调的可能性正在增强。
与此同时,美国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新作上市带来充足供应,价格相对低廉,重新展现出竞争优势。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窗口临近,市场对恢复采购美国大豆的预期逐渐升温。从贸易逻辑上看,在巴西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转向美豆,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然而,截至目前,官方并未释放明确信号表示将重启美豆进口,反而提出若供应压力持续加剧,不排除动用国家储备大豆进行投放,以平抑市场波动。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在大豆供应链上的结构性短板——过度依赖进口、来源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弱。即便在巴西大丰收的有利条件下,仍因价格机制问题陷入被动,倘若遭遇主产区气候异常导致减产,局面或将更加严峻。长远来看,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海外布局能力、增强战略储备调节机制,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大豆之困,不只是一个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命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