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美国中西部农业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豆产区之一,爱荷华州的粮食仓储容量仅剩12%,全美大豆库存量高达2200万吨,粮仓几近爆满。这一景象的背后,是曾经全球最大买家——中国——几乎彻底关闭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大门。曾几何时,中国每年从美国采购数千万吨大豆,支撑起美国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如今,这片关键市场的骤然萎缩,正在深刻重塑美国农业的命运。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源于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达104%的关税,作为反制,中国迅速将美国大豆的进口关税提升至97%,叠加原有税率后最高达到105%。这一变化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到岸成本从每吨约400美元飙升至776美元,而同期巴西大豆的到岸价仅为380美元左右。巨大的价格差距使得中国买家毫不犹豫地转向南美供应体系。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共进口大豆7331.24万吨,其中来自巴西的比例高达71.6%,美国份额则下降至22.8%。更严峻的是,新季大豆出口同比暴跌35%,截至7月,中国采购的美国大豆比去年同期锐减51%。
  面对农业部门的困境,特朗普政府虽计划推出120亿至130亿美元的农业援助计划,但因联邦政府‘停摆’而被迫推迟实施。这并非首次出手救助。早在今年3月,美国已通过‘紧急农产品援助计划’向2024作物年度的农民发放了100亿美元的直接补贴。然而,这类财政输血被业界普遍视为治标不治本。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直言:“政府的付款和计划永远无法让农民的底线完整。它往往只是一个伤口上的创可贴。”许多农户在出口受阻、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不得不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部分收成,其余则囤积等待转机,这种被动策略进一步加剧了仓储压力。
  为弥补中国市场空缺,美国政府正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买家。非洲和亚洲成为重点开拓区域,甚至印度等此前未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的国家也被纳入游说名单。部分成果初现:孟加拉国今年已进口超过40万吨美国大豆;越南与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未来采购价值超14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然而,这些数字与中国动辄上亿吨的年进口量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中国目前年均进口大豆超1亿吨,国内自产约2000万吨,缺口巨大且稳定。美国试图通过零散市场填补这一空白,无异于竹篮打水。
  这场农业危机也演变为一场政治难题。大豆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品类,2024年出口额突破240亿美元,其中约一半流向中国。如今对华出口近乎归零,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农业州的经济命脉。在伊利诺伊州这一头号大豆产区,种植户平均每英亩亏损8美元,许多依赖出口的农场主情绪低落。而这些农民群体正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之一,其不满情绪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转化为政治风险。如何平衡贸易政策与农业利益,已成为白宫必须直面的复杂议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重组。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并非短期应对措施,而是长期战略调整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强化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合作,同时优化国内饲料配方、提升大豆自给能力,并提前预警美国豆农潜在风险。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既然南美能够提供稳定、优质且更具价格优势的供应,为何还要过度依赖单一来源?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预测,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仍未恢复采购,美国今年对华大豆出口损失或将达到1400万至1600万吨。事实证明,政府补贴只能缓解阵痛,难以扭转趋势;而重建市场信任,则需要更长时间与更具前瞻性的外交与贸易策略。美国大豆的真正出路,或许最终仍需回到那个曾经最熟悉的市场——中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