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四川生猪产业链补链强链,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就相关建议作出系统答复。从种业创新、饲料结构调整、种养循环到金融支持,多项政策协同发力,旨在全面提升生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生猪种业技术攻关方面,良种被视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自‘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围绕提升生猪种业的质量、效益与国际竞争力,发布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全面推进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加快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大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公猪站的支持力度,强化疫病净化措施,保障优质种猪稳定供应。自2022年起,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中专门设立生猪新品种培育任务,组织全国优势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优质、高繁殖力、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培育瓶颈,加速我国生猪自主育种进程。未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统筹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动育种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针对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国家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拓展饲草产业发展空间。2024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不改变耕地性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支持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适宜区域合理利用耕地发展饲草种植,提升本地饲料供给能力。自2015年实施‘粮改饲’政策以来,已有效推动了以养带种的种植结构优化,多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饲草品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此外,根据现行税收政策,符合行业标准的饲料产品可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低蛋白饲料技术研发企业也可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相关减免,进一步激励绿色低碳饲料技术创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加强饲草产业研究,指导地方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在推进种养结合与绿色发展方面,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聚焦养殖大县与粮食主产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四川省安排中央资金29.26亿元,支持80个县建设近万台(套)粪污处理设施,建成粪肥还田基地超过320万亩,显著提升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2024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标准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两项重要国家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2部分:畜禽养殖企业》(GB/T 32151.22-2024)和《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畜产品》(GB/T 44903-2024),统一了畜禽养殖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数据采集标准,为畜牧业参与碳汇交易奠定了科学基础。接下来,将加快构建以粪污还田为核心的种养循环体系,稳步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畜产品碳足迹追踪机制,助力养殖主体实现减排增效与生态收益双赢。
关于设立生猪产业链专项再贷款的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指出,当前已设有支农支小再贷款这一长期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近年来,央行持续增加再贷款额度,适时下调利率,增强政策吸引力,切实降低涉农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目前该工具种类齐全、覆盖面广,能够灵活支持包括生猪产业在内的各类重点领域。考虑到政策协调性和执行效率,暂不宜针对某一细分领域单独设立专项再贷款。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服务情况,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申请再贷款支持。未来,央行将继续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设计,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家战略方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质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