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的生猪市场呈现出罕见的“冰火两重天”局面:一方面,全国猪价连续十天上涨,北方主产区领涨明显,多地生猪价格重回每公斤12元以上;另一方面,上市猪企三季报却集体“失血”,净利润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温氏股份第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65.02%,大北农更是暴跌92.50%。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揭示了当前生猪市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价格上涨难掩成本倒挂、量增价跌的现实困境。
尽管10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回升至12.49元/公斤,较月中低点累计上涨近9%,正式告别“5元时代”,但养殖成本仍高居不下。受前期饲料价格高位影响,目前自繁自养的综合成本约为16元/公斤,远高于市场售价,导致头均亏损仍达185元左右。即便玉米、豆粕价格有所回落,也未能扭转整体亏损局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头部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采取‘以量补价’策略,反而加剧了资金压力——温氏货币资金较年初缩水超54%,大北农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4.63%,现金流紧张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
本轮猪价反弹的核心动力来自供需关系的短期错配。供应端方面,牧原、新希望等大型养殖企业月末主动缩减出栏量10%-15%,叠加养殖户普遍压栏惜售,使得适重标猪周度供应量环比减少8%。与此同时,二次育肥群体在东北、华北地区集中入场,截留约三成标猪资源,显著抬高了屠宰企业的采购难度和竞价压力,推动价格快速上行。需求端也迎来季节性回暖:霜降后‘贴秋膘’传统带动猪肉消费回升,全国日均消费量增长5%,商超五花肉销量环比上升8%。南方‘广式腊味’提前启动备货,使130公斤以上的中大猪出现每公斤1元的溢价,进一步拉动标猪价格上涨。加之牛羊肉价格持续高位,猪肉性价比优势凸显,餐饮渠道替代效应明显增强。
然而,这轮反弹能否持续仍存疑虑。从产能角度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38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按照10个月左右的养殖周期推算,未来半年内生猪出栏压力依然沉重。此外,多数集团猪企已上调11月出栏计划约8%,若再叠加二次育肥集中出栏,极有可能在12月中旬引发阶段性供应过剩,导致价格再度回调。因此,当前的价格上涨更多是情绪与节奏驱动的短期现象,尚未构成周期反转的确切信号。
随着猪价回暖,仔猪市场也出现显著分化。15公斤外三元良种仔猪均价已回升至19.66元/公斤,河北保定等地报价突破20.40元/公斤,涨幅主要来自二次育肥户对生长快、料肉比低的优质猪源的抢购。相比之下,南方土杂仔猪市场依旧低迷,广西贺州、云南昆明等地价格基本持平,散户补栏意愿仅为去年同期的六成。良种与土杂仔猪之间的价差已拉大至3元/公斤,反映出市场对养殖效率和猪肉品质的要求正在提升。这种分化背后,实则是‘短期投机’与‘长期经营’两种思维的博弈:二育户追求价差收益,倾向于选择良种;而普通散户则因亏损未解,更关注投入成本控制,偏向低价土杂品种,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出栏时可能面临价格竞争力不足的风险。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不同主体需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对于大型猪企而言,当务之急是在‘保规模’与‘保现金流’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依赖‘以价换量’不可持续,应优化出栏节奏,强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饲料、防疫、人力等综合成本,同时加强财务管控,避免陷入债务陷阱。中小养殖户则需警惕‘追涨杀跌’的惯性思维,当前价格反弹并非周期反转的明确信号,盲目扩栏极易在后期价格回落时遭受重创。建议聚焦现有猪群管理,提升成活率、缩短育肥周期、降低死亡率,通过‘降本增效’稳固生存底线。
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此次深度调整也是结构优化的重要契机。良种猪源的溢价能力不断提升,说明市场正逐步向高效、优质、标准化方向演进。那些具备种猪资源、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同时,持续的产能去化过程虽缓慢且反复,但正是这一过程为下一轮周期的合理盈利奠定了基础。猪市周期虽波澜起伏,但规律始终存在。唯有理性判断趋势、科学决策布局,才能在这场淘汰与重生并存的博弈中脱颖而出,真正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