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市场迎来一波持续上涨行情,虽未全面迈入6元时代,但涨势之稳、节奏之快,仍让业内为之侧目。这轮上涨并非源于整体供需格局的根本扭转,而是一场由局部紧缺引发的结构性行情——尤其是350斤以上的大猪供应紧张,成为推动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动力。市场上甚至传出‘一猪难求’的说法,足见大猪资源的稀缺程度。
从整体供应面来看,生猪产能去化进展依然缓慢。尽管自今年5月以来,相关部门持续释放去产能信号,政策引导不断加码,但实际效果前期并不明显,直到最近两个月才略有提速。然而,即便如此,当前全国生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整体供应压力并未实质性缓解。与此同时,猪肉消费需求却始终不温不火。受经济环境影响,居民消费趋于理性,日常开支更加精打细算,加之鸡蛋、水产品等替代品价格相对低廉,进一步削弱了对猪肉的刚性依赖。节日效应也逐年减弱,以往节前集中备货的盛况难现,需求端缺乏亮眼表现。
在供强需弱的大背景下,此轮猪价逆势上涨显得尤为特殊。其背后的关键因素正是大猪短缺。过去一段时间,行业普遍推行降低出栏体重、严控二次育肥的操作,叠加标猪与肥猪价格倒挂现象,导致大猪被提前集中出栏,市场存量持续下降。而随着秋冬季节来临,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市场对肥猪的需求迅速升温,尤其是用于制作腊肉、香肠等传统食品的大型肥猪需求激增,直接推动标肥价差扩大。部分地区标肥价差一度达到1元/公斤,极大刺激了二次育肥户的补栏热情。
在此情绪带动下,大猪价格迅速走高。据市场反馈,目前350斤左右的大猪收购价已报至6.5元/斤,部分优质个体甚至突破7元/斤,400斤以上的超重大猪更是有价无市。这种‘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反映出短期供需错配下的价格弹性。不少此前观望的养殖户看到行情回暖,纷纷选择抄底入场,试图抓住这一波反弹机会。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二次育肥本质上只是将生猪出栏时间推迟,并未真正减少市场总供应量,反而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集中出栏压力。
更深层次的风险正在积聚。一方面,随着政策持续施压,生猪产能去化进程已在8月后明显加快,预计未来几个月存栏量仍将逐步下降,但从周期滞后性来看,当前出栏的生猪多为前期高产能时期的产物,真正的供应收缩还需时间兑现。另一方面,二次育肥户若大量囤养大猪,将面临高昂的饲养成本和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大猪后期饲料转化效率低,增重成本高,一旦后期价格回落,极易陷入亏损局面。若市场情绪逆转,不排除出现集中抛售、踩踏出栏的情况,再度冲击猪价。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二次育肥群体整体表现较为理性。近期猪价出现小幅回调,反映出部分养殖户在连续上涨后开始谨慎操作,放缓补栏节奏。这种审慎态度有助于避免短期内过度投机,降低后期市场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不过,猪价上行空间依然受限,根本原因仍是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尚未改变。真正的价格拐点,仍需等待产能实现实质性去化,供需关系出现根本性逆转。在此之前,任何上涨都应视为阶段性反弹,而非趋势反转。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