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千家万户,兽药也不例外。近年来,部分个人和商家开始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兽药,看似为养殖户提供了购买便利,实则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监管漏洞与行业风险。由于兽药直接关系到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其生产、流通和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然而,当前电商平台上的兽药销售行为普遍脱离了正规的质量追溯体系,无证经营、售卖假劣药品、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已对整个兽药产业链造成深远冲击,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我国《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动物疾病并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必须由具备资质的GMP(良好生产规范)企业生产,并在持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销售。正规兽药销售需遵守兽药GSP(良好供应规范)管理体系,实现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可追溯。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药品质量,也为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召回和追责提供了基础。然而,电商平台上的许多卖家并未纳入该体系,部分甚至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导致兽药来源不明、去向不清,严重削弱了质量安全防线,埋下了动物疫病失控和食品残留风险的隐患。
目前,电商平台兽药销售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无证经营现象突出。不少卖家利用网络虚拟性,通过虚假信息或跨区域经营等方式规避监管,未取得合法资质便公开销售兽药;二是大量假劣兽药充斥市场。一些不法商家为牟取暴利,以低质原料冒充有效成分,伪造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所售药品根本无法发挥治疗作用;三是夸大宣传屡见不鲜。部分商家在商品页面宣称‘包治百病’‘快速根治疑难杂症’,甚至鼓吹人用药物可用于动物治疗,误导消费者忽视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风险;四是储存运输严重失范。兽药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但多数电商卖家缺乏冷链设施,在高温季节长途运输中极易导致药品变质失效,甚至产生毒性,严重影响疗效与安全。
这些违规行为正在对兽药产业生态造成系统性破坏。首先,正规兽药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它们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创新、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却因低价劣质产品的恶性竞争而市场份额萎缩,利润下滑,削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养殖户成为直接受害者。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他们难以辨别真伪,一旦购入假药,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导致牲畜大规模死亡,经济损失惨重,更可能因此对整个兽药行业失去信任。再次,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面临崩塌风险。过去二十多年来,基层兽医依靠‘以药养医’模式维持生计,提供疫病防控服务。如今电商低价倾销切断了这一收入来源,使得大量基层兽医难以为继,农村防疫网络岌岌可危。
此外,电商平台的跨地域特性打破了传统属地监管格局,海量交易数据和分散卖家给监管部门带来巨大挑战。现有执法力量难以全面覆盖,导致大量违规行为逃脱惩处,监管权威受损,市场秩序日益混乱。优质优价的原则被打破,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无保障的产品,进一步压缩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阻碍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
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采取多维度综合治理措施。首要的是,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基层服务体系未完善的背景下,应暂时限制个人和普通商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兽药,避免问题进一步蔓延。同时,应修订《电子商务法》,明确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对入驻商家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并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防止平台只享收益、不担风险的局面持续存在。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协同,联合工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电商兽药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互通、精准打击违法行为,并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最后,提升养殖户的认知水平同样至关重要。应通过行业协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主流媒体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帮助养殖户掌握识别假劣兽药的方法,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增强维权意识。鼓励群众举报违规行为,推动形成政府监管、平台履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共治格局。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电商兽药销售乱象,重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切实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我国兽药产业迈向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