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养殖户开始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兽药。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宣传夸张的网络兽药产品,吸引了不少追求成本控制的养殖从业者。然而,这种看似便捷实惠的购药方式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违规添加、过期翻新、甚至携带病原体的兽药充斥市场,不仅威胁动物健康,更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体系。这股‘便宜风’吹来的,不是福利,而是潜在的风险风暴。
为何养殖户愿意冒险网购兽药?首要原因在于价格诱惑。许多网店打着‘厂家直销’‘骨折价清仓’等旗号,营造出超高性价比的假象。其次,产品宣传极具煽动性:‘一针见效’‘非洲猪瘟克星’‘日增重五斤’等夸大其词的广告语屡见不鲜,更有商家伪造用户评价、虚构治疗案例,制造‘神药’神话。此外,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性弱点,采用‘美女客服电话轰炸’‘视频推销’等方式诱导下单。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店铺推出‘买药送家电’活动——购买一定金额兽药即可获赠冰箱、空调等礼品,进一步刺激非理性消费,使养殖户在贪小便宜的心理驱使下落入陷阱。
然而,这些低价兽药的真实面目令人触目惊心。首先,大量所谓‘高含量’药品实际有效成分几乎为零,有的仅由甜味剂和石粉混合而成,成本极低却以正品价格出售。2024年‘3·15’曝光的一起假兽药案中,涉案金额高达3000万元,产品标注含量99%,检测结果却是无效成分。其次,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不少商家套用正规企业批号销售赝品,导致疾病延误治疗,造成整群动物死亡。更有甚者,在复方制剂中非法添加氯霉素、利巴韦林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致使畜禽产品出现严重药物残留,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此外,过期药品篡改生产日期后低价倾销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四川达州一名养殖户多次网购治疗腹泻的兽药,花费上万元却毫无疗效,最终导致猪群大面积死亡。经调查发现,其所购药品保质期被人为修改,有效成分远低于国家标准。更危险的是,个别网店竟将养殖场因疫情退回的问题药品重新包装出售。例如南充一母猪场网购所谓‘知名保健药’后爆发非洲猪瘟,溯源发现药品中竟含有活病毒,源头正是电商平台卖家将回收药品二次销售所致。而所有这些交易背后,几乎都没有执业兽医师参与诊断与处方指导,完全脱离科学用药规范。
这种失控的网售模式带来了多重危害。最直接的是对食品安全的冲击:违规药物残留通过肉蛋奶进入人体,可能导致耐药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已警示,动物源耐药菌与人类感染菌株存在高度关联。其次是畜牧业发展的隐患:劣质兽药无法有效防控疫病,反而助长烈性传染病扩散,影响产业稳定。同时,基层兽医生态遭受重创——原本依靠技术服务和合理用药维持生计的乡村兽医,因‘劣币驱逐良币’而失去生存空间,全国约20万基层兽医面临失业风险,疫病防控体系岌岌可危。对于养殖户而言,错误用药不仅贻误病情,还可能引发反效果。如重庆一养牛户因客服误开阿托品治疗胀气,反而抑制胃肠蠕动,最终导致牛只死亡,血本无归。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采取系统性治理措施。首要前提是,在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兽药电商销售的法律法规之前,应暂停个人和商家在电商平台销售兽药的权限。没有法律约束,监管形同虚设,不法分子便会肆无忌惮牟取暴利。其次,必须正视并解决基层兽医‘以药养医’的价值困境,在未建立可持续服务体系前,不应贸然放开网络销售渠道,以免摧毁现有防疫力量。第三,只有当网购兽药对‘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的风险得到全面评估与有效管控后,才可考虑逐步开放。与此同时,应推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建立涉农电商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平台、跨区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造假者‘不敢违、违不起’。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政府畜牧部门应联合主流媒体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揭露网络兽药低价背后的真相,普及科学用药知识,提升养殖户的风险识别能力。鼓励养殖户通过正规渠道购药,选择有资质的兽医机构进行诊疗。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劣药横行、良医难存’的局面。保障动物健康,就是守护餐桌安全;规范兽药市场,就是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的庄严承诺,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食品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