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接近尾声,国内生猪市场迎来显著变化。自10月中旬起,猪价一改此前持续下跌的颓势,开启强劲反弹走势。此前,受产能集中释放、跨区域调运受限以及市场普遍看空情绪影响,猪价一度跌破预期,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最低跌至11元/公斤左右,创下近年来新低。然而,随着市场底部支撑逐步显现,养殖端情绪回暖,猪价迅速反弹,截至10月底,全国外三元标猪均价已回升至12.58—12.62元/公斤区间,实现阶段性修复。
本轮猪价上涨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前期市场悲观情绪过度集中,导致养殖主体集中出栏,形成‘踩踏式’抛售。进入10月中旬后,猪粮比持续走低,多数养殖场陷入亏损状态,养殖户惜售心理增强,抗价情绪明显升温。随着供应节奏放缓,市场供需关系开始出现边际改善,为价格反弹提供了基础支撑。
其次,季节性需求回暖成为推动猪价上行的重要动力。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国内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旺季,尤其是华东、华南等地白条肉市场需求明显回升。终端批发市场购销活跃,对中大猪的需求显著增加。然而,当前市场上适重的大体重肥猪供应相对紧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抢猪现象,进一步推高了肥猪价格,并反过来刺激养殖户延长育肥周期,提升增重积极性。
此外,二次育肥(简称‘二育’)窗口期的到来也为市场注入活力。距离南方地区传统的腌腊季仅剩一个多月时间,叠加标猪价格处于近四年低位、饲料成本维持低位,使得二次育肥的盈利空间和入场性价比大幅提升。不少投机性资金和中小型养殖户抓住时机补栏标猪,短期内大幅增加了市场需求,成为拉动猪价快速上涨的关键力量。
尽管猪价在10月下旬呈现单边上涨态势,但进入月末,市场动能开始减弱,供需格局面临新的调整。一方面,随着标猪价格快速回升,二育补栏成本显著上升,部分投资者观望情绪加重,补栏热情降温,二育集中入场阶段基本结束,对市场的支撑力度趋于减弱。另一方面,养殖端出栏心态发生转变,虽然大猪供应仍偏紧,但标猪供应因去年年末母猪存栏高位而逐步宽松。尤其是一些头部养殖企业,在猪价回升后已实现扭亏为盈,出栏意愿增强,落袋为安的心态主导下,适重猪源供应量稳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猪价继续上行的压力加大。10月31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稳定在12.58元/公斤左右,市场整体进入盘整震荡阶段。北方多地屠宰企业报价率先回调,显示出供应压力正在显现;而南方虽仍有局部补涨,但涨幅有限。综合来看,随着腌腊备货尚未全面启动,短期需求难以持续放量,而供应端逐步恢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猪价或将呈现震荡偏弱运行的态势,后续走势将高度依赖于终端消费的实际启动节奏及养殖户的出栏策略变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