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单边下行趋势。尽管月初受学生返校、学校食堂恢复采购等因素影响,标猪价格一度短暂反弹至14.09元/公斤,但整体市场供强需弱的局面迅速显现。随着国庆与中秋双节临近,养殖企业、集团猪场等多元主体集中出栏,叠加约10个月前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导致当前生猪供应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政策推动下的产能去化措施以及部分地区生猪跨区域调运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的供应压力。而屠宰企业在节前备货力度不及预期,需求端未能有效跟进,使得猪价在9月整体呈现持续走低的态势。
  进入国庆与中秋假期期间,消费市场的实际表现依旧疲软,未能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由于多数规模猪企在9月未能完成既定出栏计划,因此在10月初加大出栏节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节后猪价延续跌势,并不断刷新年内新低。至10月中旬,全国外三元标猪均价已触底至约11元/公斤,连续一个多月的下跌让养殖端承受巨大压力,行业普遍陷入深度亏损状态。
  然而,随着10月中旬气温逐步下降,冷空气频繁南下,北方地区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明显回暖,市场白条肉走货速度加快,屠宰企业开工率随之回升,对生猪原料的需求逐渐增强。特别是中大体重生猪因更适合制作腊肉、香肠等冬季食品,受到加工企业和经销商青睐,市场需求上升导致此类猪源供应趋紧。在此背景下,标猪与大猪之间的价差逐步扩大,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压栏增重现象增多,抵制低价出售的心理显著增强,为猪价反弹提供了基础动力。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标猪价格回落至较低区间,二次育肥(简称‘二育’)的成本大幅降低,叠加饲料价格稳中有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被重新激发。尤其是当主流市场的标肥价差扩大至0.7元/公斤左右时,二次育肥的利润空间显现,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养殖户入场操作。这部分需求分流了原本供给屠宰企业的标猪资源,显著增加了屠宰厂的采购难度,从而推动猪价快速回升。截至10月下旬,外三元标猪均价已反弹至12.62元/公斤,市场情绪由悲观转向谨慎乐观。
  不过,好景未能持续。进入10月末,随着标猪价格普遍回升至12.3至13元/公斤区间,二次育肥的补栏成本再度攀升,投资风险加大,部分投机性较强的养殖户开始观望,入场态度趋于谨慎。同时,生猪价格重心整体上移,部分前期亏损的养殖场实现扭亏为盈,挺价意愿有所松动。一些大型集团猪企在月末出现增量出栏迹象,市场供应格局略有改善,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受此影响,看涨信心减弱,市场情绪转为分歧,猪价上涨动力不足。
  综合来看,短期内猪价或将进入震荡整理阶段。虽然二次育肥仍在持续进行,且标肥价差仍具备一定吸引力,支撑部分需求;但考虑到集团猪企在月末月初通常不会大幅放量,市场底部存在一定支撑,猪价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未来走势将高度依赖于养殖端出栏节奏、屠宰企业采购策略以及二次育肥的参与热度。据最新数据显示,10月31日外三元标猪报价约为12.58元/公斤,后市需密切关注市场购销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大型养殖企业出栏计划调整与二育补栏情绪的动态演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