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结束,国内生猪市场经历了一轮持续近半个月的上涨行情。在此期间,标猪价格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从月初的11元/公斤逐步攀升至12.62元/公斤,养殖企业亏损大幅收窄,主流育肥户陆续回归盈利区间。这一波上涨主要得益于前期出栏节奏放缓、节日期间消费回暖以及部分二次育肥集中补栏等因素推动,市场情绪一度高涨,猪价呈现强势上行态势。
  然而,随着价格重心不断抬升,上涨动力开始减弱,市场逐渐显现出‘盛极而衰’的迹象。尽管月末供应端仍存在一定支撑,部分大型养殖企业继续采取缩量出栏策略,对价格形成阶段性托底,但整体来看,猪价进一步上行的空间受限,短期内或进入区间震荡阶段。市场参与者普遍趋于谨慎,观望情绪升温,买卖双方博弈加剧。
  从期货市场表现来看,生猪主力合约走势偏弱,反映出业内对未来行情的审慎预期。截至10月30日中午,2511合约下跌30元至11955元/吨;2601合约大幅下挫220元,报11940元/吨;更远期的2603合约也下跌135元,收于11430元/吨。其中,2601和2603合约价格均未突破12000元/吨关口,显示出市场对2025年一季度猪价走势信心不足。
  这种悲观预期主要源于多重因素叠加:其一,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去化速度缓慢,规模化养殖企业主动减产意愿不强,导致未来生猪出栏供给压力依然较大;其二,近期二次育肥频繁入场,推动标肥价差扩大,刺激养殖户压栏增重,延缓了出栏节奏,虽短期支撑现货价格,却为后续市场积累了更大的供应压力;其三,当前终端消费需求并未同步回暖,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持续变化,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占比提升,加之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影响,猪肉刚需增长乏力。
  在现货市场方面,购销双方心态正发生转变。一方面,随着猪价上涨至相对高位,二次育肥补栏的积极性明显降温,标猪的性价比下降,接货意愿减弱;另一方面,养殖端挺价信心松动,部分社会猪场选择落袋为安,出栏意愿增强,认卖心态逐步占据主导。与此同时,屠宰企业采购需求平稳,缺乏大规模囤货行为,消费端未能形成有效拉动,旺季不旺的局面依然延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临近月末和月初交接期,多数头部养殖企业已完成当月出栏计划,部分企业甚至主动缩减出栏量以稳定价格,使得阶段性供应压力相对可控。这一因素为猪价提供了底部支撑,避免了大幅回调的风险。综合来看,在供需多空交织的背景下,预计短期内猪价将维持窄幅震荡格局,后续走势将更多依赖于消费复苏力度及养殖端出栏节奏的调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