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显著上涨行情,猪价开启强势反弹模式。尽管国庆节后一度触底,标猪价格创下年内新低,但随着养殖端挺价情绪增强、季节性消费回暖以及鲜品猪肉需求回升,市场情绪迅速扭转。尤其是对中大猪的刚需上升,叠加肥猪供应偏紧,推动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差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养殖户抄底意愿明显升温,南北地区二次育肥(简称‘二育’)热度回升,前期因集中出栏导致的空栏现象普遍,产能利用率偏低,进一步增强了逢低补栏的动力。
进入月末,猪价涨势尤为迅猛,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大型养殖企业主动减量出栏,通过控量提价带动市场情绪;另一方面,散户惜售情绪浓厚,社会面猪场普遍采取挺价策略。叠加二次育肥资金陆续入场,多重因素共同助推猪价快速上行。目前,全国主流生猪出栏价已回升至12~13元/公斤区间,多数养殖场逐步回归盈利状态。以河南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为例,其出栏成本低至5.6~5.8元/斤,在当前猪价支撑下,盈利空间显著扩大,出栏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然而,行业整体仍面临较大的供应压力。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主要头部猪企中,仅个别企业如温室项目出栏节奏较快,其余多数企业年度出栏计划完成进度滞后1.5%至10%不等。这意味着春节前集团化猪企仍将面临较大的出栏任务,市场供应总量依然偏高。特别是进入10月中下旬以来,尽管散户和集团企业出栏节奏有所放缓,惜售挺价现象增多,但产能后置的压力正在积累。考虑到今年4月至7月仔猪出生规模环比增长,且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四季度生猪出栏基本面仍以供大于求为主,后续供应压力不容忽视。
从需求端来看,当前猪肉消费支撑力度有限。虽然天气转凉带动传统消费旺季到来,样本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已达到35.62%,处于相对高位,但整体提升动力不足。一方面,鸡蛋等替代品价格维持低位,分流了部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居民饮食结构持续变化,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趋于稳定甚至略有下降。此外,近期标猪价格上涨,导致分割入库成本上升,屠宰企业囤货意愿减弱,冻品入库节奏放缓,终端需求对猪价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猪价重心不断上移,市场看涨信心已出现松动迹象。一方面,标猪价格持续走高,使得二次育肥补栏成本大幅增加,入场风险上升,不少二育主体转为观望态度,接货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养殖利润逐步兑现,‘落袋为安’心理增强,部分养殖户开始加快出栏节奏,北方部分地区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已有所缓解,局部区域猪价甚至出现回调。据最新监测数据,10月30日外三元瘦肉型生猪均价报12.62元/公斤,较前期低点累计涨幅达14.7%,单日上涨0.09元,但涨势已现分化——北方地区涨跌互现,南方市场仍保持偏强运行。
综合来看,本轮猪价上涨虽势头强劲,但在供应压力未根本缓解、需求支撑偏弱的背景下,继续冲高的动能或将受限。未来猪价走势将高度依赖于养殖端的出栏节奏调整与二次育肥的参与程度。若出栏集中释放或二育持续降温,猪价回调压力将逐步显现。市场需密切关注供需两端的情绪变化及实际交易动态,警惕由情绪驱动转向理性回归带来的波动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