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业中,生物安全被视为抵御疫病侵袭的核心防线。然而,尽管行业投入了大量资源推行各类防控措施,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以及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仍频繁爆发,暴露出当前生物安全管理中的深层问题。许多养殖户和兽医普遍认为生物安全已有显著改善,理由是车辆清洗、人员淋浴、隔离区设置等措施日益普及。但这些表面化的‘措施增加’并不等于实际防控效果的提升。真正衡量生物安全进展的标准,应是疫病发生率是否下降、猪群健康水平是否提高。而现实却是:在美国等多个主要养猪国家,母猪场的疫情发生率居高不下,断奶至出栏阶段的死亡率不降反升,且病原体在猪群间的横向传播屡见不鲜。这说明,仅仅堆砌防控动作,并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为何措施越来越多,成效却未显现?根本原因在于过去三十年养猪业的快速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物安全挑战。生产模式趋向地理分散化,一头猪从出生到上市往往需要经历两次甚至更多次长途运输,极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产业链分工细化催生了大量外部接触点——专业公猪站、饲料加工厂、粪污处理团队、设备维护人员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传入的媒介。此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决策层级增多,兽医在关键防控决策中的参与度反而下降,导致技术判断让位于管理效率。尽管防控手段不断升级,但风险增长的速度远超应对能力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越防越险’的困境。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是认为‘我们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不少从业者坚信现有的生物安全清单已足够完善,只要严格执行即可控制疫情。这种想法忽视了一个核心前提:有效的防控必须基于对具体风险点的精准识别。病原体入侵猪群通常涉及三个关键环节的失效——病原存在、传播路径畅通、易感动物暴露。任何可能加剧这三个环节失效的情境或操作,都是潜在的生物安全危害。而识别这些危害,需要深入理解日常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谁在操作?何时进行?使用什么工具?环境条件如何?例如,看似规范的淋浴更衣程序,若执行时间仓促、清洁不到位或动线设计不合理,反而可能成为污染扩散的温床。过去十年的疫情调查经验表明,大多数养殖场对自身操作流程的认知存在盲区,所谓的‘标准做法’往往只是理想化的模板,而非真实运行的写照。因此,盲目自信于已有知识,只会阻碍真正的改进。
  第三个常见误解是‘只有找到疫情源头,调查才有价值’。事实上,疫情调查的根本目的不应局限于追责或定位‘零号病例’,而应聚焦于系统性地识别和优先处理生物安全漏洞。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揭示出防控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正因如此,2021年猪健康信息中心(SHIC)推动建立了标准化疫情调查计划,由14位资深猪兽医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统一的术语、方法与工具。该体系融合了生物安全危害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借鉴了食品行业中成熟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模型。HACCP起源于NASA为保障宇航员食品安全所开发的系统化方法,强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来预防风险,而非依赖事后检验。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养猪生产——通过分析每个操作节点的风险概率与影响程度,识别出真正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要真正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必须打破‘措施多=效果好’‘已有方案=无需改进’‘找不到源头=调查无用’三大认知误区。未来的方向应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流程驱动,从碎片化防控转向系统性风险管理。通过标准化疫情调查,深入剖析每一次疫情背后的结构性漏洞,才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唯有如此,养猪业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生产环境中建立起真正可靠、可持续的生物安全屏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